《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4)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4)

1. 五苓散 (72)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主題:五苓散 (72)
內容:已經發過汗,脈象浮而快,感到心煩口渴的,用五苓散治療。

2. 五苓散 (73)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五苓散 (73)

若傷寒患者出汗後感到口渴,應使用五苓散治療;若不口渴,則以茯苓甘草湯為主治。

茯苓甘草湯配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片)。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四升水,煎煮至剩兩升,濾去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

3. 水逆 (74)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水逆 (74)

中風後出現發熱,持續六七天未退,且感到心煩,同時有表證(如惡寒、發熱)和裡證(如口渴、小便不利)。患者口渴想喝水,但一喝水就嘔吐,這種情況稱為「水逆」,可用五苓散治療。

4. 重發汗致聾 (75)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白話文:

重複發汗導致耳聾 (75)

在還未把脈時,看到病人雙手交叉按壓著自己的心口。醫師於是讓病人試著咳嗽,但病人沒有咳出聲,這表示他雙耳已聾,聽不見聲音。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身體虛弱而出現這種情況。

發汗之後,如果飲用過多水,必定會引發氣喘;如果用冷水沖洗身體,也會導致氣喘。

5. 梔子豉湯 (76)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爲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爲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生薑五兩,切,香豉四合,綿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薑取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豉湯 (76)

發汗之後,若水和藥物都無法入口,這是治療錯誤的結果;如果此時再發汗,必定會導致嘔吐和腹瀉不止。在發汗、嘔吐或腹瀉之後,出現虛弱煩躁、無法入睡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反覆翻來覆去、心中煩悶不適,此時應使用梔子豉湯治療。如果伴有氣短無力,則用梔子甘草豉湯;如果伴有嘔吐,則用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掰開),香豉四合(用棉布包好)
以上兩味藥,用四升水,先煮梔子至剩二升半,加入香豉,再煮至剩一升半,濾去藥渣,分成兩份,溫熱服用一份。若服藥後出現嘔吐,則停止後續服用。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掰開),炙甘草二兩,香豉四合(用棉布包好)
以上三味藥,用四升水,先煮梔子和甘草至剩二升半,加入香豉,再煮至剩一升半,濾去藥渣,分成兩份,溫熱服用一份。若服藥後出現嘔吐,則停止後續服用。

梔子生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掰開),生薑五兩(切片),香豉四合(用棉布包好)
以上三味藥,用四升水,先煮梔子和生薑至剩二升半,加入香豉,再煮至剩一升半,濾去藥渣,分成兩份,溫熱服用一份。若服藥後出現嘔吐,則停止後續服用。

6. 梔子豉湯 (77)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主題:梔子豉湯 (77)
內容:發汗後,或使用瀉下法後,出現心煩發熱、胸口悶塞症狀的,用梔子豉湯治療。

7. 梔子豉湯 (78)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梔子豉湯 (78)

外感傷寒病,經過五六天後,若用強力瀉下法治療,導致身體持續發熱不退,且心窩部位有鬱結疼痛的感覺,表示病邪尚未解除,此時應以梔子豉湯為主方治療。

8. 梔子厚朴湯 (79)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厚朴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水浸,炙令黃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厚朴湯 (79)

因傷寒證使用瀉下法後,出現心煩、腹部脹滿、坐臥不安的症狀,可用梔子厚朴湯治療。

梔子厚朴湯配方

梔子十四個(掰開)、厚朴四兩(炙烤後去皮)、枳實四枚(用水浸泡後炙烤至黃色)。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半的水,煎煮至剩一升半藥液,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服用一次後若出現嘔吐,則停止後續服用。

9. 梔子乾薑湯 (80)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個,擘,乾薑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梔子乾薑湯 (80)

患者感染傷寒,醫生誤用強效瀉藥猛烈攻下,導致身體發熱未退,並伴有輕微心煩,此時應服用梔子乾薑湯治療。

梔子乾薑湯配方
梔子十四枚(掰開),乾薑二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半水,煎煮至剩一升半藥液,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服用第一次後若出現嘔吐,則停止後續服用。

10. 梔子湯禁忌 (81)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白話文:

使用梔子湯時,若病人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情況,不可服用。

11. 真武湯 (82)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切,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真武湯 (82)

太陽病患者發汗後,汗出但病情未緩解,仍然發熱,感到心窩部悸動,頭暈,身體肌肉不由自主跳動,站立不穩搖搖欲墜的,可用真武湯治療。

真武湯配方

茯苓、芍藥、生薑(切片)各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

以上五味藥材,用八升水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用三次。

12. 咽喉乾燥不可發汗 (83)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白話文:

咽喉乾燥的人,不可以發汗。

13. 淋家不可發汗 (84)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白話文:

患有淋病的人,不可以發汗治療,如果發汗就會導致尿血。

14. 瘡家不可發汗 (85)

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白話文:

瘡家不可發汗 (85)

長期患有瘡瘍或出血性疾病的人,即使身體感到疼痛,也不可輕易使用發汗療法。若強行發汗,恐導致筋脈拘急、抽搐痙攣等症狀。

15. 衄家不可發汗 (86)

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白話文:

經常流鼻血的人,不能使用發汗療法。如果強行發汗,會導致額頭兩側的動脈緊繃,眼睛直視無法轉動,並且無法入睡。

16. 亡血家不可發汗 (87)

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白話文:

失血過多的人,不能使用發汗療法,如果強行發汗就會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