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1.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濇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濇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鞕。
白話文:
脈象如果是濡而弱,其中「弱」的特點出現在關位(即關部,手掌靠近手腕的部位),表示正氣虛弱;而「濡」的特點則出現在巔部(可能是寸口脈的上部,接近手指的位置),示意著濕氣滯留。至於「微」的脈象若出現在較高的位置,可能意味著身體上部的陽氣不夠充足;相反地,「濇」的脈象在下方出現,則顯示血行不暢或血量不足。
當脈象呈現「微」時,這代表身體的陽氣有所虧損;而「濇」的脈象則說明血液循環有問題或是血液量不足。如果陽氣衰弱得更為明顯,可能會引發中風的症狀,並且在出汗之後反而感到心情煩躁不安。另一方面,若是血液流通不暢或不足(「濇」的狀況),病人可能會出現手足逆冷和全身寒涼的現象。
面對陽氣已經衰微的情況,絕對不可以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因為這樣做會導致心下部位(胃部周圍)氣機阻滯,產生痞硬不適的症狀。
2. 動氣在右,不可下。
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白話文:
如果動氣出現在身體的右側,不應該使用下法治療。使用下法會導致體內的津液耗盡,進而引發咽喉乾燥、鼻子乾燥、頭暈以及心悸等症狀。
3. 動氣在左,不可下。
動氣在左,不可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踡。
白話文:
如果身體左側感受到動氣(可能指一種內在的氣機不和或疼痛感),不應該使用下法(如瀉下藥物)來治療。使用下法可能會導致腹部緊縮不適,無法正常進食,並且原有的動氣症狀會更加嚴重。即使病人有身體發熱的現象,躺下時卻反而想蜷曲身體。
4. 動氣在上,不可下。
動氣在上,不可下。下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白話文:
當身體中的氣機處於上部躁動的狀態時,不應該使用下導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了下導的治療方式,患者可能會出現手掌握持物品時感到熱燥不適、全身浮現寒冷感、不自主地出汗且出汗後感到熱癢,進而渴望用水來沖洗或降溫的狀況。
5. 動氣在下,不可下。
動氣在下,不可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清穀,心下痞也。
白話文:
當身體中的氣機出現問題,導致氣往下運行不暢時,千萬不要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瀉下手段,病人會出現腹部脹滿不適的症狀,並且突然間感到頭暈目眩。在這種情況下進食,食物往往未經充分消化就排出體外,呈現出清稀的未完全消化的穀物樣貌,同時心窩部位還會有堵塞不舒的感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心下痞」狀況。
6. 咽閉寒症
咽中閉寒,不可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踡,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白話文:
咽喉部位感覺封閉且寒冷,無法順利進食或吞嚥。如果勉強進行導瀉治療,可能會導致上半身症狀減輕但下半身症狀加劇,飲水和進食變得困難,躺下時身體會不自覺地蜷曲,全身緊繃疼痛,並且每天可能有多次腹瀉的情況發生。
7. 諸外實者,不可下。
諸外實者,不可下。下之則發微熱,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白話文:
各種外部症狀明顯且體內有實邪的情況下,不應該使用下法(如瀉下藥物)來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了下法,病人可能會出現輕微的發熱,甚至可能導致脈搏微弱、昏厥的狀況。這時,應該觸摸病人的肚臍周圍,會感到異常的溫熱。
8. 諸虛者,不可下。
諸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白話文:
各種虛弱的病症,不應該使用下法(如瀉下、攻下的治療方法)。如果錯誤地使用了下法,病人會感到極度口渴。對於那種渴望喝水並且能夠喝水的病人,病情較容易好轉;而那些討厭喝水或者喝水後症狀加劇的病人,病情可能會更為嚴重。
9. 虛實脈象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白話文:
脈象濡軟而力弱,弱脈特點在於關位(即手腕內側的脈搏位置),濡脈則更顯於巔部(可能指脈搏輕按時的感覺),弦脈則常出現在脈搏的上部,微脈則多見於下部。弦脈通常代表陽氣運行狀態,而微脈則表明陰寒之象。當脈象上部充實而下部虛弱時,說明身體內部有上實下虛的情況,這時病人往往渴望得到溫暖。如果脈象呈現微弦特徵,這通常意味著體質虛弱,對於虛弱的病人,不適宜使用下法(如瀉下)治療。
10. 欬吐涎症
微則為欬,欬則吐涎,下之則欬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白話文:
病情輕微時會咳嗽,咳嗽時會吐出唾液,使用瀉下治療後咳嗽停止,但腹瀉卻持續不停。如果腹瀉不止,就會感覺胸口像有蟲子在咬,喝粥後馬上就排泄出去,小便也不順暢,兩邊肋骨部位緊繃不適,呼吸困難,頸部和背部感到牽拉疼痛,手臂麻木無力,身體極度寒冷,反而出汗,全身冰冷如同冰雪,視力模糊,說話停不下來,而且進食量異常增多,這是屬於中氣衰竭的狀況,病人雖然想說話,但舌頭卻不聽使喚。
11.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為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寒而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摶,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瀝,小腹甚鞕,小便則尿血也。
白話文:
脈象柔軟且力量不足,通常弱脈感受在關節處,濡脈則出現在手指按壓的最高點,浮脈則浮於表面,數脈則出現在較深的位置。浮脈代表陽氣虧虛,數脈則意味著血液量少,浮脈一般指向身體虛弱,數脈則指向體內有熱。浮脈反映的是虛弱狀態,會自發性出汗且怕冷;數脈則與疼痛有關,會出現顫抖、發冷及寒戰的症狀。若微弱的脈象出現在關節位置,胸口下方會感到緊繃,伴隨著喘息、出汗且呼吸困難,每次呼吸時都能感受到脅部疼痛,同時還伴有寒戰交作,病人的狀況就像得了瘧疾一樣。如果醫生錯誤地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這可能會導致脈搏更快、體溫升高,病人甚至會出現瘋狂奔走、見到幻覺的現象,心下部位會感到阻滯不適,小便困難、斷續,小腹部異常堅硬,排尿時還可能伴有尿血。
12. 脈濡而緊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裏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白話文:
脈搏摸起來既濕軟又緊繃,濕軟表示衛氣衰弱,緊繃則是因為體內的營氣受到寒氣影響。陽氣微弱加上衛氣受風邪侵襲,會導致發燒並且畏寒;營氣緊繃則反映胃中寒氣較重,輕微噁心且心中感到焦躁不適。醫生誤判為高熱情形,於是使用解肌發汗的治療方法,結果導致陽氣耗散,病人出現虛弱、煩躁不安,胸口下方有硬塊且感覺苦悶。體表和內裡都變得虛弱不堪,突然間感到頭暈。
外來的熱邪停留在皮膚表面,讓人憂鬱不樂,無法安然入睡。卻未察覺到胃中寒氣的存在,以及關元部位的嚴寒收縮。此時用常規的治療技巧已無效,有人甚至想出用冷水澆淋身體的方法來處理。這樣一來,外來的熱感或許暫時減退,但隨即全身顫抖、寒戰不止。雖加厚被子覆蓋,使汗水冒出而浸濕頭頂,身體仍然不斷顫抖,小便也變得困難。由於寒氣因水淋而加劇,腹部清冷,無法忍受任何食物。
情況進一步惡化,噁心轉變成腹瀉不止,全身顛三倒四,無法安寧。手腳冰冷,體內更加煩躁不安。若待事態嚴重後再想挽救,又怎能挽回已經流失的健康呢?
13. 脈浮而大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乾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埿而死。
白話文:
脈象浮且大,脈浮代表氣過盛,脈大則意味著血分虛弱。血虛表示體內陰分不足,當單獨的陽氣偏盛而下行至陰部時,通常會出現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膀胱部位應該會有空虛感。但現在的情況卻是小便順利,並且大量出汗,按常理來說,這時候保衛身體的正氣應該衰弱,但實際上卻反而更為強盛,導致體內津液四散,營養和血液都被耗盡,從而出現口乾舌燥、煩躁且無法入眠的症狀,血液稀薄,肌肉也隨之萎縮,這種突如其來的體液大量流失是極其危險的。
如果醫生再用峻烈的藥物去攻擊病人的胃部,這樣做會讓病人更加虛弱。外來的邪陽雖有離去的時機,但病情如此發展下去,最終必定會因為類似排泄污濁泥淖般的狀況而導致死亡。
14. 脈數者,久數不止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白話文:
脈搏跳動快速的人,如果這種快速的狀態持續不斷,當脈搏突然停止快速跳動時,表示病邪已經凝聚,而體內的正氣無法恢復其正常功能。這時,正氣反而會在臟腑內部凝結,導致邪氣上浮,與皮膚和毛髮部位產生互動反應。
對於脈搏跳動快速的病人,不應該使用下法(如瀉下藥物)來治療,因為這樣做必然會引發病人感到煩躁不安,並且可能造成腹瀉等症狀不止。
15.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浮大,應該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醫生卻反而使用下法(如瀉下),這種做法是極為錯誤的,稱之為大逆。
16.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頻繁嘔吐的情況,即使伴有陽明經的病徵,也不應當使用攻下的治療方法。
17.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白話文:
太陽病的情況下,如果外表的病症還沒有解除,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瀉下療法是錯誤的且可能加重病情。
18.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鞕。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鞕。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體內陽氣過盛的情況居多,就會產生熱症。這種時候,如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身體變得更加虛弱無力。
19. 無陽陰強,大便鞕者,下之則必清穀腹滿。
無陽陰強,大便鞕者,下之則必清穀腹滿。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體內陽氣不足而陰寒較盛,並且大便堅硬,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時,必定會導致腹中清冷、腹脹等症狀出現。
20.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病,出現發燒、頭痛,並且有輕微出汗的症狀。如果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人可能會意識不清,認不出人來;如果用煙燻療法,則可能引發喘息,且無法順利小便,心臟和腹部感到脹滿不適;若是使用瀉下的治療方式,則可能導致呼吸短促、小便困難、頭痛加劇以及背部僵硬;倘若再施以溫針灸療,恐怕會引起鼻血。
21. 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白話文:
感冒風寒時,如果脈象顯示陰陽兩邊都緊繃,並且出現怕冷、發燒的症狀,這時脈象可能會顯示出近乎昏厥的狀態。所謂的「厥」,特徵是脈搏起初跳動強烈,隨後逐漸變弱,接著再慢慢增強,這就是它的特徵。遇到這種情況的人會非常怕冷,嚴重的話還會微微出汗,咽喉部位感到疼痛;如果體內熱氣較重的人,眼睛可能會變得紅腫,視力模糊不清,若醫生處理不當,咽喉可能會受損;倘若再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雙眼無法張開,寒氣偏重的病人可能就會腹瀉且排泄物像泔水一樣清澈,而熱氣偏重的病人則可能排出血塊和膿液;假使使用煙燻療法,皮膚可能會出現黃疸;若是用熱敷,則可能讓咽喉更加乾燥。如果病人的小便能夠順利排出,那麼還有機會康復;反之,如果小便困難,那麼病情就非常危險了。
22.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裏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而發燒,口中不斷冒出熱氣,同時伴有頭痛、眼睛發黃的症狀,鼻出血且難以控制,病人如果特別想喝水的就會嘔吐,而厭惡喝水的則可能會手腳冰冷、昏厥。假如選擇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咽喉部位可能會長出瘡瘍,假如病人的手腳摸起來是溫熱的,那麼瀉下後可能會有嚴重的腹瀉並伴有膿血便。對於頭痛且眼睛發黃的病人,如果使用瀉下療法,可能會導致雙眼無法張開。而非常口渴想喝水的病人,其脈象通常異常,聲音嘶啞,咽喉阻塞;倘若給這類病人發汗治療,他們可能會出現寒戰,體內陰陽俱虛的狀況。至於厭惡喝水的病人,如果進行瀉下治療,可能會引致腹部寒冷感、食慾不振以及排泄出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如果對這類病人使用發汗療法,他們的口腔可能會受損,舌面上出現白色舌苔,感到焦躁不安,脈搏快而有力,便祕,且在病發後的大約六到七天內很可能會便血;如果對他們實施發汗療法,則可能尿液自行暢通無阻。
23. 下利脈大者,虛也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當病人出現腹瀉且脈象洪大的情況,這通常是身體虛弱的表現,特別是因為過度使用瀉下藥物所致。假如脈象浮動且如鼓皮般緊繃,同時伴有腸鳴音明顯的情況,這種病症適合用當歸四逆湯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