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3)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3)
1. 太陽病汗下加燒針 (153)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白話文:
太陽病,醫生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結果反而發熱又怕冷,接著又用攻下的方法,導致心下痞悶,表證和裡證都虛弱,陰氣和陽氣都衰竭了。沒有陽氣,陰氣就會獨自存在,如果又用燒針來治療,就會引起胸悶煩躁。臉色呈現青黃,皮膚肌肉跳動的,這種情況很難治好。現在如果臉色只是微微發黃,手腳是溫暖的,就比較容易痊癒。
2. 大黃黃連瀉心湯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胃部下方感覺痞塞不舒服,按壓時軟軟的,而且把脈時關脈的位置摸起來感覺浮在表面,這種情況就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治療。
大黃黃連瀉心湯的藥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滾燙的開水兩升浸泡一下,稍微等一會兒,把藥渣濾掉,將藥液分兩次溫服。
3. 附子瀉心湯 (155)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白話文:
如果病人感到心下(胃脘部)痞悶不適,同時又怕冷、出汗,就用附子瀉心湯來治療。
附子瀉心湯的藥方如下: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要炮製過,去除外皮,並搗破,另外煎煮取汁)。
右邊這四味藥,將大黃、黃連、黃芩三味切碎,用滾燙的開水兩升浸泡,稍待片刻後,將藥渣絞乾去除,然後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4. 瀉心湯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白話文:
如果原本應該向下排出的東西沒有排出,所以會覺得心窩處堵塞不舒服。這時給予瀉心湯治療,但堵塞感沒有解除,反而出現口渴、口乾、煩躁,以及小便不順暢等症狀,就應該改用五苓散來治療。 另一種說法是,忍耐一天症狀就會好轉。
5. 生薑瀉心湯 (157)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薑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茶湯,去桂枝朮,加黃連,並瀉肝法。
白話文:
傷寒病發汗後,病癒後,如果胃部不適,感覺心下(胃脘部)痞塞、脹硬,有乾嘔、打嗝且有食物腐敗的氣味,脅肋下有水聲,腹中腸鳴,並且有腹瀉的情形,就用生薑瀉心湯來治療。
生薑瀉心湯的組成:
生薑四兩,切片。甘草三兩,炙烤過。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開。
將以上八味藥材,用水一斗(約二千毫升)煎煮,煮到剩六升時,去除藥渣,再將藥液濃縮煎煮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附子瀉心湯,原本的說法是:在生薑瀉心湯中加入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其實只是同一個藥方的不同名稱而已。生薑瀉心湯,原本的說法是:理中湯加入人參、黃芩湯,但去除桂枝、白朮,並加入黃連,這也是一種瀉肝的方法。
6. 甘草瀉心湯 (158)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乾薑三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病人在得了傷寒或中風後,醫生反而用瀉下的藥物治療,導致病人腹瀉,一天拉肚子好幾十次,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肚子裡還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心窩處感到痞塞、堅硬且脹滿,想吐卻又吐不出來,心裡煩躁不安、無法安睡。醫生看到病人心窩處痞塞,認為病還沒好徹底,又再次使用瀉下藥,結果痞塞的情況更加嚴重。這不是因為體內有熱邪結聚,而是因為胃氣虛弱,導致外來的邪氣往上衝逆,所以才會感覺到堅硬。這種情況應該用甘草瀉心湯來治療。
甘草瀉心湯的組成:
炙甘草四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過)、大棗十二枚(掰開)、黃連一兩、乾薑三兩。
將這六味藥材,用水一斗(古代的容量單位)煮,煮到剩下六升時,把藥渣濾掉,再將藥液煎煮到剩下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7. 赤石脂禹餘糧湯 (159)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傷寒病,吃湯藥後,腹瀉不止,而且胸口下方感覺痞塞、硬結。之前吃了瀉心湯,又吃了其他藥來止瀉,但腹瀉還是沒停。醫生用理中湯來治療,腹瀉反而更加嚴重。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而這個病人的腹瀉是在下焦,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還是止不住腹瀉,就應該讓他小便通暢。
赤石脂禹餘糧湯的配方:
赤石脂一斤,搗碎;太一禹餘糧一斤,搗碎。
將以上兩味藥材,用水六升煎煮,煮到剩下二升,濾掉藥渣,分成三次溫服。
8. 吐下汗後致痿 (160)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白話文:
在傷寒病用過催吐、瀉下等治療方法後,又使用發汗的手段,導致身體虛弱煩躁,脈搏非常微弱。病程大約經過八、九天,會出現心下(胃脘部)痞塞、堅硬的感覺,兩側脅肋也會疼痛,氣往上衝到咽喉,同時感到頭暈目眩,身體的經脈會不自主地跳動。如果這種情況持續很久,就會發展成痿軟無力的病症。
9. 旋覆代赭湯 (161)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旋覆代赭湯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因為傷寒而發汗,或者出現嘔吐、腹瀉等情況,病症解除後,如果出現心下(胃脘部)痞悶、堵塞、發硬,且打嗝不止的情況,就用旋覆代赭湯來治療。
旋覆代赭湯的配方是: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石一兩、炙甘草三兩、洗過的半夏半升、掰開的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古代容量單位)煎煮,煮到剩六升時,濾掉藥渣,再將藥液煎煮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10.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162)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按。)
白話文:
如果病人服藥後出現腹瀉,就不可以再使用桂枝湯;如果出現出汗而且喘氣的症狀,但沒有明顯發燒,就可以使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的配方是: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炙甘草二兩、石膏半斤(搗碎,用棉布包好)。將這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二升時,將浮沫撈掉;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溫服一升。 (原本的註解寫著「黃耳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