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回本書目錄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1. 大法,秋宜下。

大法,秋宜下。

白話文:

大的治療原則是,在秋季時較適合進行瀉下療法。

2. 服藥原則

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白話文:

凡是服用治療作用較強的藥物時,使用煎劑(湯藥)比服用丸劑更為有效,一旦症狀得到緩解就應停止用藥,不必要把整個處方的藥量全部吃完。

3. 急下病症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患者有腹瀉的情況,如果脈象在寸、關、尺三部都顯示為平和,但是按壓心下部位時感覺到硬實,這就需要迅速使用瀉下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4. 脈遲內實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並且脈搏緩慢而滑順的,這是內裡有積實的症狀。如果腹瀉還沒有停止的跡象,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5. 辨別宿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濇,尺中亦微而濇,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問道:如果一個人生病是因為有食物積滯在體內,要怎麼區分這種情況呢? 老師回答:透過把脈,如果在手腕靠近拇指的「寸口」部位,脈象呈現浮動且強大,但按下去反而感覺遲緩不暢(濇),並且在手腕靠近小指的「尺中」部位,脈象也較細微且有遲緩不暢的特徵,這樣就可以判斷體內有宿食積滯。遇到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適合開立「大承氣湯」作為藥方。

6. 不欲食因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下之,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有人持續腹瀉,並且沒有食慾,這通常是因為胃裡有未消化的舊食物所導致的。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通便的治療方法,可給予「大承氣湯」來治療。

7. 病不盡復發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病情在排便次數增多(下利)好轉之後,到了特定的年、月、日又再次發作的話,這是因為病根沒有完全清除的緣故。應該進行瀉下治療,適宜使用大承氣湯。

8. 脈滑下利。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患者有腹瀉的症狀,但脈象卻反常地滑順,這表示體內有應該排出的病理物質。這種情況下,使用瀉下方藥使其排出,病情就會好轉,建議使用大承氣湯作為治療。

9. 腹滿痛實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病人腹部脹滿且疼痛,這是屬於實證的情況,應該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0. 沈脈內實

傷寒後脈沈,沈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白話文:

在傷寒病症之後,如果病人的脈象呈現沉緩的狀態,這通常表示體內有積實的病邪。對此情況,應該採用通下解內的治療方法,適合使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11. 脈弦心鞕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鞕。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脈象呈現雙弦且遲緩的特徵,這通常表示心下部位(大概在胃部的位置)有硬結或不適的狀況。而當脈象洪大且緊絃時,這表明體內陽性能量中夾雜著陰性病邪,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建議使用大承氣湯作為療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