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5)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5)
1. 禹餘糧丸 (88)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白話文:
禹餘糧丸 (88)
經常出汗的人,若再發汗過度,必定會出現精神恍惚、心神不寧的症狀,小便後尿道疼痛,此時可服用禹餘糧丸治療。
2. 病人有寒,復發汗 (89)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白話文:
病人本身體內有寒氣,若再發汗治療,會導致胃中更加虛冷,必定會吐出蛔蟲。
3. 發汗復下為逆 (90)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白話文:
[發汗復下為逆 (90)]
原本應該先發汗治療,卻反而先用了瀉下的方法,這是錯誤的;如果先發汗,治療就不算錯誤。原本應該先瀉下,卻反而先發汗,這是錯誤的;如果先瀉下,治療就不算錯誤。
4. 四逆湯 (91)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四逆湯 (91)
傷寒病時,若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患者持續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且無法停止,同時身體疼痛,此時應立即救治內在的虛寒證;若之後身體仍疼痛,但排便已恢復正常,則應轉而緊急治療表證。救治內在虛寒宜用四逆湯,治療表證則宜用桂枝湯。
5. 四逆湯 (92)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白話文:
四逆湯 (92)
病人出現發熱、頭痛的症狀,但脈象卻呈現沈脈(與表證不符)。如果病情未見好轉,且身體疼痛加劇,此時應優先治療裡證(內在虛寒),適合使用四逆湯。
6. 冒家汗出自愈 (93)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白話文:
主題: 冒家汗出自愈 (93)
內容:
太陽病,先使用瀉下法治療卻未痊癒,接著又發汗,導致表裡皆虛,病人因此出現頭目昏蒙的「冒」症。此類患者若能自然汗出,則會自行痊癒。原因是汗出代表表氣已調和;若裡氣仍未調和,之後可再使用瀉下法治療。
7. 調胃承氣湯 (94)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1),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2)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註】一作微一作尺脈實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94)
太陽病尚未痊癒時,若脈象的陰陽兩部(寸脈與尺脈)都突然停止跳動,病人會先出現發抖寒顫的症狀,接著出汗而病癒;若只有陽脈(寸脈)略微顯現,則會先出汗而病癒;若只有陰脈(尺脈)略微顯現,則需用瀉下法治療才能痊癒。若要使用瀉下法,適合服用調胃承氣湯。
【註】另一版本記載「微」或作「尺脈實」。
8. 榮弱衛強 (95)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發熱、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所以導致汗液外洩。若要治療這種因風邪引起的病症,適合使用桂枝湯。
9. 小柴胡湯 (96)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切,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小柴胡湯 (96)
感染傷寒五六天後,出現中風症狀,忽冷忽熱,胸脅部脹滿不適,精神不振、不想吃東西,心煩且容易嘔吐。有時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或感到口渴,或腹部疼痛,或脅下脹硬,或心窩悸動、小便不暢,或口不渴但身體微熱,或有咳嗽症狀,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小柴胡湯治療。
小柴胡湯配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炙甘草、切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七味藥,用一斗二升水煮沸,煮至六升後濾去藥渣,再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加減法:
- 若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去掉半夏、人參,加入一顆栝蔞實。
- 若口渴,去掉半夏,增加人參至四兩半,並加入栝蔞根四兩。
- 若腹部疼痛,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
- 若脅下脹硬,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
- 若心窩悸動、小便不暢,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
- 若不口渴且體表微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溫服後讓身體微微出汗即可痊癒。
- 若有咳嗽,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10. 小柴胡湯 (97)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白話文:
小柴胡湯 (97)
當人體氣血虛弱、肌表防禦鬆懈時,外邪便趁機侵入,與體內正氣相互搏鬥,鬱結在脅肋部位。正氣與邪氣交爭,導致忽冷忽熱的症狀,發作有規律,並伴隨精神萎靡、食慾不振。由於臟腑經絡相互連通,邪氣鬱結在上(脅下),疼痛卻反映在下腹部,這種「邪高位而痛在下」的現象,會引發嘔吐,此時應以小柴胡湯治療。
若服用柴胡湯後出現口渴症狀,表示病邪已轉入陽明經,需依照陽明病的治法處理。
11. 柴胡湯不中與 (98)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白話文:
主題:不適合使用柴胡湯的情況 (98)
內容:
患病六七天時,脈象遲緩、浮而弱,怕風怕冷,但手腳溫暖。醫生多次使用瀉下法治療後,導致患者無法進食,且脅下脹滿疼痛,面部、眼睛及全身發黃,頸部僵硬,小便困難。此時若給予柴胡湯,之後必定會出現肛門墜脹感。
原本口渴,但喝水後卻嘔吐的人,也不適合用柴胡湯。如果勉強進食,還會出現打嗝的症狀。
12. 小柴胡湯 (99)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小柴胡湯 (99)
傷寒病已經過了四五天,出現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脅肋部位脹滿、手腳溫暖且口渴的症狀,此時應以小柴胡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13. 小建中湯 (100)
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白話文:
小建中湯 (100)
傷寒病時,若陽脈(寸脈)澀滯不暢,陰脈(尺脈)緊繃如弦,按常理會出現腹部劇烈絞痛,此時應先給予小建中湯。若症狀未緩解,再改用小柴胡湯治療。
小建中湯配方
桂枝三兩(去除外皮)、甘草二兩(炙烤後使用)、大棗二十枚(剖開)、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
以上六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剩三升藥液,濾去藥渣,加入膠飴,再以小火加熱至完全融化。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注意:經常嘔吐的患者不宜服用建中湯,因其藥性甘甜易引發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