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4)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4)

1. 桂枝人參湯 (163)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裏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別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白話文:

太陽病還沒解除,外在症狀還在,就多次用瀉下的藥物,導致邪熱與體內虛弱互相勾結,引起腹瀉不止,胸口感覺堵悶硬痛,呈現表裡都不協調的狀況,這時應該用桂枝人參湯來治療。

桂枝人參湯的配方:

桂枝四兩(另外切開),炙甘草四兩,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用水九升,先煮桂枝、炙甘草、白朮、人參這四種藥材,煮到剩五升,再加入桂枝一起煮,煮到剩三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早晚各一次。

2. 桂枝湯 (164)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白話文:

在傷寒病使用強烈瀉藥後,又再次發汗,導致心下(胃脘部)感到阻塞不適,且有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體表的寒邪沒有解除。這個時候不可以馬上處理心下的痞塞,應該先解決體表的寒邪,等體表的寒邪解除了,才可以處理心下的痞塞。要解除體表的寒邪適合使用桂枝湯,要處理心下的痞塞適合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3. 大柴胡湯 (165)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發燒,出了汗但熱沒有退,覺得胸口悶脹、硬硬的,又想吐又拉肚子,這種情況可以用大柴胡湯來治療。

4. 瓜蒂散 (166)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喉咽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白話文:

這個病症如果表現得像桂枝湯證,但是沒有頭痛、脖子也不僵硬,只是寸脈稍微浮起來,胸口卻覺得悶脹硬結,而且氣往上衝到喉嚨,讓人呼吸困難,這是因為胸中有寒氣的緣故,應該要用催吐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瓜蒂散。

瓜蒂散的配方:

瓜蒂一分,炒黃,赤小豆一分。

將這兩味藥材分別搗碎篩過,製成粉末後混合在一起。每次取一小茶匙的藥粉,用淡豆豉一合,加入七合熱水煮成稀粥,濾掉豆豉渣。取粥汁混合藥粉,溫熱後一次服用。如果沒有吐,就稍微增加藥粉的用量,直到吐出來為止。身體虛弱或是有失血情況的人,不可使用瓜蒂散。

5. 藏結 (167)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白話文:

病人肋骨下方原本就有痞塊,連到肚臍旁邊,疼痛牽引到小腹,甚至進入陰部的筋絡,這種情況叫做藏結,會死亡。

6. 白虎加人參湯 (168)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白虎加人參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粳米六台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凜冷,亦不可與服之,與之則嘔利而腹痛。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得之則腹痛利者,但可溫之,當愈。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在嘔吐或腹瀉後,過了七八天還沒好,熱邪結在體內,呈現內外都發熱的狀況,同時又會時不時地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又煩躁,想要喝好幾升水,這時候就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白虎加人參湯的組成為: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搗碎)、甘草二兩(炙過)、人參二兩、粳米六合。將這五種藥材加入一斗水一起煮,煮到米熟,湯藥就完成了。把藥渣濾掉,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這個方子適合在立夏之後、立秋之前服用;立秋之後就不能服用。正月、二月、三月天氣還很冷,也不適合服用,如果服用可能會引起嘔吐、腹瀉和肚子痛。另外,各種失血虛弱的人也不適合服用,服用後可能會引起肚子痛和腹瀉,但可以稍微溫服,應該就能痊癒。

7. 白虎加人參湯 (169)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在得了傷寒之後,沒有發高燒,但是覺得口乾舌燥,心中煩躁,背部又稍微怕冷,這種情況就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8. 白虎加人參湯 (170)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脈象是浮脈,有發燒,沒有汗,表示表證還沒解除,這種情況不能使用白虎湯。如果口渴想喝水,但沒有表證的症狀,就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9. 太陽、少陽并病 (171)

太陽少陽并病,心下鞕,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白話文:

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作,病人會感到心下(胃脘部)發硬,脖子僵硬而且頭暈,這種情況應該用針刺大椎穴、肺俞穴和肝俞穴來治療,千萬不要使用瀉下的藥物。

10. 太陽與少陽合病 (172)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生薑一兩半,一方三兩,切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並且出現腹瀉,就用黃芩湯治療;如果出現嘔吐,就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療。

黃芩湯的組成: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擘開的大棗十二枚。

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煮成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早晚各服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的組成: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二兩、擘開的大棗十二枚、洗淨的半夏半升、切好的生薑一兩半(另一種說法是三兩)。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斗煮成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每天早晚各服一次。

11. 黃連湯 (173)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白話文:

因為外感風寒導致胸口發熱,同時胃裡有邪氣,肚子疼痛,想嘔吐的,可以用黃連湯來治療。

黃連湯的配方: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烤過),乾薑三兩,桂枝三兩(去掉外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過),大棗十二枚(剝開)。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水一斗(約十公升),煮到剩下六升,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白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兩次。

12. 桂枝附子湯 (174)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去桂加白朮湯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兩升,去滓,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此以附子、朮並走皮內,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鞕、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鞕、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

白話文:

病人患病八九天,因為風邪和濕氣相互影響,導致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行翻身,沒有嘔吐和口渴的症狀,脈象呈現浮而虛弱且澀滯的狀態,這時應該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如果病人同時出現大便乾燥,小便正常的情況,則應該使用去除桂枝,加入白朮的湯藥來治療。

桂枝附子湯的組成:

桂枝四兩(去除外皮),炮製過的附子三枚(去除外皮並切開),生薑三兩(切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切開)。

將上述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下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去除桂枝加入白朮湯的組成:

炮製過的附子三枚(去除外皮並切開),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切開)。

將上述五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下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第一次服藥後,病人可能會感覺身體麻木,大約半天後再服第二次,三次藥全部喝完後,病人可能會出現頭暈的感覺,不必驚慌。這是因為附子和白朮的藥力深入皮膚內,驅逐水濕邪氣,還沒完全排除的緣故。照理說應該再加桂枝四兩。這本來是同一個藥方,有兩種不同的用法:如果病人大便乾燥、小便正常,就應該去除桂枝;如果病人大便不乾燥、小便不利,就應該加上桂枝。附子用三枚,可能是顧慮到用量太多。體質虛弱的人以及產婦,應該減少藥量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