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7)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7)
1. 小建中湯 (102)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白話文:
患傷寒病兩三天後,出現心悸且心煩的症狀,此時應以小建中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2. 大柴胡湯 (103)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爲大柴胡湯。
白話文:
大柴胡湯 (103)
患太陽病,經過十多天後,反而多次使用瀉下法治療。之後四五天,如果柴胡湯的症狀仍然存在,應先給予小柴胡湯;若嘔吐不止、胃脘部緊迫不適、心情鬱悶微煩躁,表示病情未解,此時服用大柴胡湯通下即可痊癒。
大柴胡湯配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五兩(切片),枳實四枚(炙烤),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二升水,煮至六升,過濾藥渣,再煎煮濃縮。每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另有一種配方會加入大黃二兩,若不加入,可能不算是真正的大柴胡湯。
3. 小柴胡湯 (104)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切,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大棗四枚,擘,芒硝二兩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白話文:
小柴胡湯 (104)
傷寒已經十三天還未痊癒,出現胸脅脹滿、嘔吐,傍晚時分發潮熱,之後又輕微腹瀉。這原本是小柴胡湯的症狀,若用瀉下法應不會腹瀉,如今反而腹瀉,可知是醫生誤用丸藥瀉下,這並非正確的治法。潮熱表示體內有實熱,應先服用小柴胡湯解除外邪,之後再用柴胡加芒硝湯治療。
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切片),半夏二十銖(原記載為五枚,洗淨),大棗四枚(剖開),芒硝二兩。
以上八味藥,用四升水煮至二升,去渣後加入芒硝,再稍微煮沸,分兩次溫服。若未痊癒,可再服用。
4. 調胃承氣湯 (105)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105)
患傷寒已十三天,病情傳變至其他經絡,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體內有熱的緣故,應當用湯藥瀉下治療。如果小便通暢,大便應當乾硬,卻反而腹瀉,而脈象平和,可知是醫生誤用丸藥瀉下,這種治法不恰當。如果是自行腹瀉,脈象應當微弱或四肢冰冷,如今反而平和,這表示體內仍有實熱,應以調胃承氣湯為主方治療。
5. 桃核承氣湯 (106)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白話文:
桃核承氣湯 (106)
太陽病未痊癒,熱邪鬱結在膀胱,病人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若此時有出血現象,血排出後病情會好轉。若外邪未解,還不能攻下,應先解除外邪。待外邪解除後,僅剩小腹緊繃硬結的症狀時,才可攻下,此時適合使用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配方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
以上五味藥材,用七升水煮至剩兩升半,濾去藥渣,加入芒硝,再稍微加熱至微沸後熄火。飯前溫服五合,每日三次,服用後應會輕微腹瀉。
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107)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龍骨,黃芩,生薑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熬,大棗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白話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107)
若患傷寒病已八九日,誤用瀉下法後,出現胸悶、煩躁驚慌、小便不通暢、胡言亂語、全身沈重無法翻身等症狀,此時應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
配方:
柴胡四兩,龍骨、黃芩、生薑(切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淨),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炒過),大棗六枚(剖開)。
製法: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加入八升水,煎煮至剩四升,再加入切如棋子大小的大黃,稍煮一兩滾後,濾去藥渣,溫服一升。
7. 肝乘脾,刺期門 (108)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白話文:
肝乘脾,刺期門 (108)
患傷寒病時,出現腹部脹滿、胡言亂語的症狀,且寸口脈象浮而緊,這是肝氣過盛侵犯脾臟的表現,稱為「縱」,治療方法是針刺期門穴。
8. 肝乘肺,刺期門 (109)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白話文:
肝乘肺,刺期門 (109)
患者感染傷寒後,出現發熱、怕冷(陣陣寒顫)、極度口渴想喝水,腹部會感到脹滿;若之後自然出汗且小便通暢,表示病情將要緩解。這種情況是肝氣侵犯肺臟所致,稱為「橫逆」,治療方法是針刺期門穴。
9. 110
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到了第二天,病人反而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此時若用熱熨法敷背導致大量出汗,使體內熱邪深入胃部,胃中津液耗竭,就會加重煩躁,甚至出現胡言亂語的現象。若經過十多天後,病人出現發抖、腹瀉的情況,這表示病邪即將解除。
此時病人腰部以下沒有出汗,想小便卻解不出來,反而出現嘔吐感,甚至有尿失禁的傾向,腳底怕風,大便乾硬。按理說小便應該頻繁且量多,但實際上卻不多也不頻繁。當大便排出後,頭部會突然感到劇痛,同時病人的腳心會發熱,這是因為穀氣(飲食精微)向下流通的緣故。
10. 火劫發汗 (111)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白話文:
火劫發汗 (111)
太陽病中風證,若誤用火法強迫發汗,邪風受火熱逼迫,導致血氣運行紊亂,失去正常規律。風邪與火熱相互熏灼,身體因而發黃。陽氣過盛則容易流鼻血,陰液不足則小便困難。若陰陽兩氣皆虛弱衰竭,身體就會乾枯憔悴,僅頭部出汗,到頸部為止,腹部脹滿,輕微氣喘,口乾喉嚨潰爛,或大便不通,時間久了會出現胡言亂語,嚴重者甚至打嗝不止,手腳躁動不安,不自覺抓摸衣被或床沿。若此時小便仍通利,表示病人尚有救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