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5)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5)

1. 甘草附子湯 (175)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取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止復煩者,將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白話文:

風濕病邪互相搏擊,導致骨頭關節疼痛煩躁,抽痛難以彎曲伸直,靠近觸摸就更痛,而且會流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怕風不想脫衣服,或者身體稍微腫脹,這種情況就用甘草附子湯來治療。

甘草附子湯的配方:

炙甘草二兩,炮製過並去皮、搗破的附子二枚,白朮二兩,去皮的桂枝四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剛開始服用如果能微微出汗就會好轉。如果能吃東西但汗停後又感到煩躁,就將每次服用的量減半為五合,如果擔心一升太多,可以先從服用六七合開始。

2. 白虎湯 (176)

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裏有寒,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傷寒病,脈象呈現浮滑,這是因為體表有熱,體內有寒的緣故,用白虎湯來治療。

白虎湯的配方如下: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搗碎),甘草二兩(炙烤過),粳米六合。

將這四味藥材,用水一斗煎煮,直到米煮熟,藥湯完成後,去除藥渣,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3. 炙甘草湯 (177)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斤,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白話文:

炙甘草湯 (177)

如果是因為外感風寒(傷寒)導致脈搏跳動不規律,時快時慢(結代脈),並且伴隨心慌心悸,就用炙甘草湯來治療。

炙甘草湯的配方

炙甘草四兩,生薑三兩(切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掉外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斤(去除內心),麻子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掰開)。

以上這九種藥材,先用清酒七升和水八升,先煮其中的八味藥材,煮到剩下三升時,去掉藥渣,再放入阿膠使其溶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這個方子又叫做復脈湯。

4. 結代脈 (178)

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白話文:

把脈時,感覺脈搏跳動速度緩慢,有時候會停止一下又恢復跳動,這種脈象稱為「結脈」。另外一種情況是,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過一會兒又重新開始跳動,而且跳動的次數比較少,中間又會突然快速跳動一下,這種也稱為「結脈」,屬於陰性的脈象。還有一種情況是,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而且無法自己恢復跳動,必須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再跳動,這種稱為「代脈」,也屬於陰性的脈象。如果把到這種脈象的人,通常病情比較難以治療。

5.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 (17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