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8)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8)
1.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112)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牡蠣五兩,熬,蜀漆三兩,洗去腥,龍骨四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112)
若患傷寒病,脈象浮,醫生誤用火法強迫發汗,導致陽氣外亡,出現驚恐狂躁、坐臥不安的症狀,應以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治療。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牡蠣五兩(熬製)、蜀漆三兩(洗淨去腥)、龍骨四兩。
2. 傷寒脈弱 (113)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白話文:
主題:傷寒脈弱 (113)
內容:
症狀類似傷寒,但脈象不是弦緊而是虛弱,脈弱的人必定會感到口渴。若誤用火法治療,可能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脈弱且伴有發熱、脈浮的情況,治療時應以發汗解表,汗出後即可痊癒。
3. 火邪 (114)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白話文:
太陽病(一種外感熱病),如果用火熏的方法治療,卻沒有發汗,病人一定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如果病情持續到經期仍不緩解,必定會出現便血的情況,這種因誤用火法而導致的病變,稱為「火邪」。
4. 脈浮,熱甚,反灸之 (115)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白話文:
脈象浮且發熱嚴重時,若誤用灸法治療(此為實證卻用治虛證的方法),會因火熱之氣擾動體內氣血,導致咽喉乾燥甚至吐血。
5.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 (116)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白話文:
脈象微弱而數者,切不可施灸
若誤用灸法,火熱之邪會轉為病邪,導致心煩氣逆。此舉如同使虛者更虛、實者更實,致使血液散亂於脈中。灸火之氣雖看似微弱,但內攻之力強勁,會嚴重損傷筋骨,使血液難以恢復。
若脈象浮,本應發汗解表,卻誤用火灸,邪氣便無從排出,反因火熱而加劇。此時病症會集中於腰部以下,出現沈重麻木的症狀,稱為「火逆」。
若病情將自行緩解,患者必先出現心煩,待心煩後出汗,病邪方得解除。如何預知此情況?因脈象浮,故可知將透過發汗而痊癒。
6. 桂枝加桂湯 (117)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氣也。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 (117)
使用燒針法發汗後,針刺部位受寒,出現紅腫硬塊的人,必定會發作奔豚症。當氣從下腹部向上衝擊到心臟時,應在硬塊上各灸一壯,並服用桂枝加桂湯,此方比原桂枝湯多加二兩桂枝。
桂枝加桂湯配方
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七升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汁,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註解說:原為桂枝湯,現今增加桂枝至五兩。之所以加桂枝,是為了疏洩奔豚之氣。
7.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118)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龍骨二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118)
因誤用火法或瀉下法治療,又加上燒針導致煩躁不安的症狀,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配方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熬製),龍骨二兩。
以上四味藥材,用五升水煮至剩二升半,濾去藥渣,每次溫服八合,一日服用三次。
8. 傷寒加溫針必驚 (119)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白話文:
太陽傷寒的患者,若誤用溫針治療,必定會引發驚悸不安的症狀。
9. 醫吐之過 (120)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白話文:
醫吐之過 (120)
太陽病原本應該有怕冷、發熱的症狀,但現在卻自己出汗,反而沒有怕冷發熱,且關脈細而快,這是因為醫生誤用催吐法導致的錯誤。
如果在發病一兩天時誤用催吐,會導致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如果在三四天時誤吐,則會不想吃稀粥,反而想吃冷的食物,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這些都是因醫生錯誤催吐所引起的。雖然這些情況不算大問題,但仍屬治療上的小過失。
10. 吐之內煩 (121)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白話文:
吐之內煩 (121)
太陽病患者,原本應該有怕冷的症狀,但經過催吐治療後,反而不再怕冷,甚至不想穿太多衣服,這是因為催吐導致體內產生虛熱而煩躁的緣故。
11. 發汗令陽氣微 (122)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白話文:
病人脈象數快,脈數通常代表體內有熱,理應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但若反而出現嘔吐症狀,這是因為發汗過度導致陽氣虛弱、胸膈氣機不足,此時的脈數並非真熱,而是外來虛熱(客熱)。由於胃中虛寒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因此產生嘔吐現象。
12. 調胃承氣湯 (123)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123)
患者患有太陽病,病程已超過十多天,出現胃部不適、想吐的感覺,且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軟,腹部輕微脹滿,情緒鬱悶、略感煩躁。如果在這些症狀出現之前,患者曾自行過度催吐或瀉下,此時可給予調胃承氣湯;若未曾有過度吐下的情況,則不可使用此方。
若僅有想吐、胸痛、輕微腹瀉的症狀,這並非柴胡湯的適應症,而是因為嘔吐的表現,可推斷患者曾過度吐下,此時應使用調胃承氣湯。
13. 抵當湯 (124)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抵當湯方
水蛭熬,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白話文:
抵當湯 (124)
太陽病已經六七天,表證仍然存在,脈搏微弱而沈,卻沒有出現結胸的症狀,病人反而發狂,這是因為熱邪積聚在下焦。如果小腹硬滿,小便通暢,必須讓瘀血排出才能痊癒。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隨經脈深入體內,導致瘀熱內結。此時應以抵當湯治療。
抵當湯配方
水蛭(炒過)、虻蟲(各三十隻,去除翅膀和腳,炒過)、桃仁(二十枚,去皮和尖端)、大黃(三兩,用酒洗過)。
以上四味藥,用五升水煮至三升,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如果瘀血未排出,可繼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