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回本書目錄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1.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白話文:

痙、濕、暍的脈象和症狀辨別

太陽病引起的痙病、濕病、暍病這三種情況,應該分別討論,因為它們與傷寒的症狀相似,所以在此加以說明。

太陽病,發燒沒有汗,反而怕冷,這叫做剛痙。太陽病,發燒有汗,不怕冷,這叫做柔痙。太陽病,發燒,脈象沉細,這叫做痙病。太陽病,發汗過多,也會導致痙病。病人身體發熱,腳部冰冷,脖子僵硬,怕冷,時而頭部發熱、臉色發紅,眼睛紅筋明顯,只有頭部和臉部搖晃,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向後彎曲,這就是痙病的症狀。

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沉細,這叫做濕痹。濕痹的症狀,病人小便不順暢,大便反而通快,應該要利小便。濕病,全身都疼痛,發燒,身體顏色像被煙燻黃一樣。濕病,病人只有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要蓋被子並且靠近火爐取暖。如果太早使用瀉藥,會引起噁心、胸悶、小便不順暢、舌苔厚膩,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想喝水卻又喝不下,所以口乾煩躁。濕病使用瀉藥後,如果額頭出汗、微微喘氣、小便順暢,就會死亡。如果拉肚子不止,也會死亡。

有人問:風濕互相侵襲,導致全身疼痛,按理說應該通過發汗來解決,但如果遇到陰雨天氣不停,醫生說可以發汗,發汗後病情卻沒有好轉,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發汗後,如果汗出太多,只會把風氣去除,濕氣仍然存在,所以病情沒有好轉。如果治療風濕,發汗的時候只要微微感到要出汗就好,這樣風濕才能一起去除。

濕病,病人身上疼痛,發燒,臉色發黃且喘氣,頭痛鼻塞且煩躁,脈象大,自己能夠進食,肚子沒有不舒服,病在頭部,是寒濕引起的,所以鼻塞,在鼻腔內用藥就可以治好。病人全身疼痛,發燒,傍晚時症狀加重,這叫做風濕。這種病是因為出汗時吹風,或是長期受寒導致的。

太陽病中暑的,就叫做暍,病人出汗怕冷,身體發熱且口渴。太陽病中暑的,身體發熱,感覺沉重疼痛,脈象微弱,這也是因為夏天被冷水所傷,水在皮膚下運行導致的。太陽病中暑的,發燒怕冷,身體沉重疼痛,脈象弦細、空虛而遲緩,小便排完後,全身發冷,汗毛豎立,手腳冰涼,稍微勞動一下,身體就會發熱,嘴巴張開,上顎門牙乾燥。如果發汗,會更怕冷;如果用溫針治療,會更發燒;如果多次使用瀉藥,會尿淋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