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1. 太陰之為病 (27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白話文:
太陰病的主要症狀是: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瀉越來越嚴重,有時還會肚子痛。如果誤用瀉下的治法,就會導致心窩以下部位硬結不舒。
2. 太陰中風 (274)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太陰中風 (274)
太陰經感受風邪時,會出現四肢煩躁疼痛的症狀。若脈象呈現陽脈微弱、陰脈澀而長的狀態,表示病情將要痊癒。
3. 太陰病欲解時 (275)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白話文:
太陰病將要緩解的時間,是從晚上九點到凌晨三點之間。
4. 桂枝湯 (27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 (276)
如果患有太陰病,且脈象呈現浮脈,這時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
5. 四逆輩 (277)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白話文:
主題:四逆輩 (277)
內容:如果出現腹瀉、口不渴的情況,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臟腑有寒氣的緣故,應當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適合服用四逆湯這類的方劑。
6. 太陰傷寒 (278)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白話文:
太陰傷寒 (278)
患傷寒病時,如果脈象浮而緩,且手腳自然溫暖,表示病邪在太陰經。太陰病通常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但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即使突然感到煩躁不安,一天腹瀉十幾次,腹瀉也會自行停止。這是因為脾氣充實,體內的腐敗穢濁之物得以排出體外的緣故。
7. 桂枝加芍藥湯 (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 (279)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因而導致腹部脹滿、時常疼痛的,這屬於太陰病,應以桂枝加芍藥湯治療;若腹部劇烈疼痛且實證明顯的,則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生薑三兩(切片)。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六味藥,用七升水煮至三升,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8. 大黃、芍藥禁忌 (280)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白話文:
主題:大黃、芍藥禁忌 (280)
內容:太陰病(脾虛寒證)的患者,脈象虛弱,且持續有腹瀉的症狀。若此時需要使用大黃、芍藥等藥物,應減少劑量,因為這類患者脾胃功能虛弱,藥物容易刺激腸胃而加重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