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1)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1)
1. 陽明病有三 (179)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白話文:
陽明病有三種 (179)
問: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這是什麼意思?
答:
- 太陽陽明:是指脾的運化功能受約束(脾約)。
- 正陽陽明:是指胃腸有實熱積滯(胃家實)。
- 少陽陽明:是因發汗或利小便後,導致胃中乾燥、煩熱、結實,因而大便困難。
2. 陽明之為病 (180)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症狀表現,是胃腸有實熱積滯的證候。
3. 何緣得陽明病 (181)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白話文:
為什麼會得陽明病 (181)
有人問:「為什麼會得陽明病?」回答說:「太陽病期間,如果過度發汗、誤用瀉下法,或過度利小便,這些方法都會耗損體內津液,導致胃中乾燥,因而轉變為陽明病。症狀表現為不解大便、腸道內有實熱積滯、排便困難,這就是所謂的陽明病。」
4. 陽明病外證 (182)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白話文:
陽明病外證 (182)
問:陽明病的外在表現是什麼?
答:身體發熱、自動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
5. 病有得之一日 (183)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汗出而惡熱也。
白話文:
[病有得之一日 (183)]
問:有人生病才一天,沒有發熱卻感到怕冷,這是為什麼?
答:雖然剛生病一天,但這種怕冷的症狀會自行消退,接著就會出汗並轉為怕熱。
6. 惡寒何故自罷 (184)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白話文:
惡寒為何會自行停止 (184)
有人問:惡寒的症狀為何會自行消退?回答說:陽明經位於人體中部,屬土性。如同萬物最終歸於土地,病邪傳入陽明後便不易再傳變。因此,雖然初期可能出現惡寒,但到了第二天就會自然停止,這正是陽明病的特徵。
7. 轉屬陽明 (185)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轉屬陽明 (185)
原本是太陽病的患者,在發病初期使用發汗法治療,但汗出得不透徹,因此病邪轉變歸屬於陽明病。
傷寒患者出現發熱、無汗、嘔吐、無法進食的症狀,後來反而持續不斷地出汗,這就是病邪轉屬陽明病的表現。
8. 陽明脈大 (186)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白話文:
傷寒病的第三天,陽明經的脈象變得洪大。
9. 繫在太陰 (187)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繫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
白話文:
[繫在太陰 (187)]
傷寒病出現脈象浮而緩,手腳溫暖的症狀,這是病邪牽連到太陰經的表現。太陰經受邪時,身體可能會發黃;但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如果大便變硬,就轉變為陽明病了。
10. 傷寒轉繫陽明之徵 (188)
傷寒轉繫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白話文:
[傷寒轉為陽明病的徵兆 (188)]
當傷寒轉變為陽明病時,患者會持續微微出汗。
11. 陽明中風 (189)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白話文:
陽明經感受風邪,出現口苦、咽喉乾燥、腹部脹滿、輕微氣喘、發熱怕冷、脈象浮而緊的症狀。此時若誤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腹部脹滿加重、小便困難等症狀。
12. 陽明中風、中寒 (190)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患者能夠進食,稱為中風;不能進食,則稱為中寒。
13. 陽明中寒 (191)
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白話文:
陽明中寒 (191)
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會出現食慾不振、小便不順暢、手腳微微出汗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將形成「固瘕」(一種因寒凝結的病症),大便會先硬後稀軟。之所以如此,是由於胃中虛寒,導致食物與水分無法正常消化分離的緣故。
14. 濈然汗出而解 (192)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
白話文:
主題:濈然汗出而解 (192)
內容:
患陽明病的人,起初有食慾,但小便卻不通暢,大便正常。病人感到骨節疼痛,身體微微發熱,突然間煩躁狂亂,接著全身持續出汗而病癒。這是因為體內水濕之邪不敵脾胃的正氣(穀氣),邪氣隨汗液一同排出,若脈象緊實,則表示病情將好轉。
15. 欲解時 (193)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白話文:
陽明病的症狀緩解時間,大約在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之間。
16. 胃中虛冷不可攻 (194)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白話文:
胃中虛冷不可攻 (194)
陽明病患者,如果出現無法進食的情況,此時若用寒涼藥物攻伐體內熱邪,必定會引發呃逆(打嗝)。這是因為患者的胃氣本來就虛弱且偏寒。由於患者本身體質虛弱,若再攻伐熱邪,就會導致胃氣上逆而出現呃逆。
17. 穀癉 (195)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白話文:
穀疸 (195)
陽明病患者,脈搏跳動緩慢,進食時難以吃飽,一旦吃飽就會感到輕微心煩、頭暈,且必定會小便困難。這是即將發生穀疸的徵兆。即使使用瀉下法治療,腹部脹滿的情況依然不會改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脈搏緩慢的緣故。
18. 久虛無汗 (196)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白話文:
陽明病通常應該會大量出汗,如果反而沒有汗,且皮膚感覺像有蟲在爬行,這是因為身體長期虛弱的緣故。
19. 陽明病反無汗 (197)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反無汗 (197)
患陽明病時,本應有汗卻反而無汗,同時小便通暢。若兩三天後出現嘔吐、咳嗽、手腳冰冷的症狀,必定會伴隨劇烈頭痛。反之,若沒有咳嗽、嘔吐、手腳不冰冷的情形,則不會頭痛。
20. 咽痛 (198)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白話文:
患陽明病時,只感到頭暈目眩,不怕冷,所以能吃東西但會咳嗽,這樣的人喉嚨一定會痛;如果沒有咳嗽,喉嚨就不會痛。
21. 發黃 (199)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白話文:
陽明病的患者,如果沒有出汗,小便也不通暢,並且感到心中煩悶不安,那麼他的身體必定會出現發黃的症狀。
22. 被火發黃 (200)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若受到火熱之邪侵襲,額頭微微出汗,且小便不通暢,必定會出現發黃的症狀。
23. 陽明病潮熱、盜汗之脈證 (201)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白話文:
陽明病患者,若脈象呈現浮而緊的狀態,必定會出現定時發作的潮熱;若脈象僅呈現浮而不緊,則必定會出現盜汗。
24. 衄 (202)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
白話文:
主題:鼻出血
內容: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出現口中乾燥,只想用水漱口卻不想吞下去的症狀,這通常會導致鼻出血。
25. 陽明病問小便 (203)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鞕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鞕。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白話文:
陽明病問小便 (203)
陽明病患者,原本就有自汗的症狀,醫生又用了發汗的方法治療,雖然病情已經好轉,但仍有輕微煩躁、身體不適的感覺,這通常是大便乾硬的緣故。因為津液流失過多,胃中乾燥,導致大便變硬。此時應詢問患者一天小便幾次。如果原本一天小便三四次,現在減少到兩次,就可以推斷大便不久後會排出。這是因為小便量減少,表示津液正逐漸回流到胃中,腸道得到滋潤,所以知道不久後大便就會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