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1)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1)
1. 太陰之為病 (27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鞕。
白話文:
太陰病的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嘔吐、吃不下東西,腹瀉加重,時常腹部自發性疼痛。如果使用瀉下法治療,一定會導致胸膈下方硬塊。
2. 太陰中風 (274)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太陰病中風,症狀為四肢痠痛,感到心煩,把脈時,陽脈輕微,陰脈澀滯但長,這是疾病將要痊癒的徵兆。
3. 太陰病欲解時 (275)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白話文:
太陰病即將痊癒的時間,大約是在晚上的九點到凌晨三點之間。
4. 桂枝湯 (27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陰病,脈象浮,可以發汗,適合使用桂枝湯。
5. 四逆輩 (277)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白話文:
下利清澈水樣便,不覺口渴,屬於太陰病,這是因為臟腑內有寒氣,應當溫暖它,適合服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
6. 太陰傷寒 (278)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白話文:
傷寒病,脈象浮而緩,手腳自然溫暖的,病屬太陰範疇。太陰病通常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但如果小便通暢,就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即使出現突然煩躁、一天腹瀉十幾次的情況,也必定會自行停止。這是因為脾的功能增強,體內腐敗骯髒的東西將被排出體外的緣故。
7. 桂枝加芍藥湯 (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
桂枝加大黃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 (279)
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反而用了下法治療,因此導致腹部脹滿,時時作痛,這是屬於太陰病的範疇,適合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腹部疼痛且大便不通,則適合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
桂枝加芍藥湯的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生薑三兩(切片)。
以上五味藥,用水七升,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原本是桂枝湯,現在加重芍藥的用量。
桂枝加大黃湯的藥方:
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六味藥,用水七升,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8. 大黃、芍藥禁忌 (280)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白話文:
脾胃虛弱的病人,脈象較弱,持續有腹瀉的症狀。如果需要使用大黃、芍藥這類藥物,應該減少劑量,因為這類病人的脾胃功能較差,容易受到藥物影響而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