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3)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3)

1. 太陽病汗下加燒針 (153)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裏俱虛,陰陽氣并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白話文:

太陽病汗下加燒針 (153)

患者原本患有太陽病,醫師使用發汗法治療後,反而出現發熱惡寒的症狀。接著又誤用瀉下法,導致心下痞悶,表裡之氣皆虛弱,陰陽之氣同時耗損。陽氣虛衰而陰氣獨存,此時又施以燒針治療,因而引發胸中煩悶。

若患者面色青黃,皮膚肌肉跳動,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癒。但若面色僅微黃,且手足溫暖,則表示陽氣尚存,較容易痊癒。

2. 大黃黃連瀉心湯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 (154)

症狀:胃脘部感到脹滿堵塞,按壓時柔軟不硬,脈象在關部呈現浮象者,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

大黃黃連瀉心湯配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以上兩味藥材,用煮沸的熱水兩升浸泡片刻,稍後絞濾去藥渣,分成兩次溫服。

3. 附子瀉心湯 (155)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 (155)

症狀:胃脘部感到脹悶不適,同時又出現怕冷和出汗的症狀,此時應使用附子瀉心湯治療。

附子瀉心湯配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需炮製、去皮、切開後單獨煎煮取汁)。

製法與服法
將前三味藥材切碎,用滾燙的熱水兩升浸泡片刻,隨後過濾掉藥渣,再加入事先煎好的附子汁,混合均勻後分成兩份,溫熱服用。

4. 瀉心湯 (156)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白話文:

瀉心湯 (156)

原本因為誤用下法,導致心下胃脘部感到脹滿不適,此時給予瀉心湯治療。若脹滿感仍未消除,且患者出現口渴、口乾舌燥、心煩,以及小便不暢的症狀,則應改用五苓散來治療。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若能忍耐一天,症狀會自行痊癒。

5. 生薑瀉心湯 (157)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脇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半夏瀉心湯、甘草瀉心湯,同體別名耳。生薑瀉心湯,本云:理中人參黃茶湯,去桂枝朮,加黃連,並瀉肝法。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 (157)

當傷寒病發汗後,病情雖緩解,但胃部功能失調,出現心窩處脹悶硬滿、打嗝帶有食物腐臭味、脅肋下有水氣停滯、腹中腸鳴如雷響、腹瀉等症狀時,應以生薑瀉心湯治療。

生薑瀉心湯配方
生薑四兩(切片)、炙甘草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淨)、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

將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液,濾去藥渣,再濃煎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附註
附子瀉心湯原記載為「加附子」而成;半夏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實為同一類方劑,僅名稱不同。生薑瀉心湯原稱「理中人參黃茶湯」,是去除桂枝和白朮,加入黃連,並結合瀉肝法治療的變方。

6. 甘草瀉心湯 (158)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黃連一兩,乾薑三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 (158)

當人患有傷寒或中風時,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患者嚴重腹瀉,一天數十次,食物無法消化,腹中咕嚕作響,心窩處硬結脹滿,乾嘔,心煩不安。醫生見心窩痞硬,誤以為病邪未除,再次用瀉下法,結果痞硬症狀更加嚴重。這並非熱結實證,而是因胃氣虛弱,外邪上逆,導致硬結,此時應以甘草瀉心湯治療。

甘草瀉心湯配方

炙甘草四兩、黃芩三兩、洗過的半夏半升、掰開的大棗十二枚、黃連一兩、乾薑三兩。

將上述六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至剩六升,濾去藥渣,再煎煮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7. 赤石脂禹餘糧湯 (159)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餘糧一斤,碎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 (159)

傷寒患者服用湯藥後,出現腹瀉不止、心窩部脹硬不適的症狀。先服用了瀉心湯,之後又用其他瀉下藥物治療,導致腹瀉仍未停止。醫生給予理中湯,腹瀉反而更加嚴重。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脾胃),但此腹瀉的病位在下焦(大腸),應以赤石脂禹餘糧湯為主治療。若服用後腹瀉仍不止,則需利小便來調理。

赤石脂禹餘糧湯配方

赤石脂一斤(搗碎)、太一禹餘糧一斤(搗碎)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兩升藥液,過濾藥渣,分三次溫服。

8. 吐下汗後致痿 (160)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脇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白話文:

吐下汗後致痿 (160)

傷寒病人在嘔吐、瀉下後,又發汗,導致身體虛弱、心煩,脈象非常微弱。過了八九天,出現心窩部硬滿、脅下疼痛、氣逆上衝至咽喉、頭暈目眩等症狀。若此時經脈還出現跳動不安的現象,長期下來可能會形成痿病(肢體萎弱無力的病症)。

9. 旋覆代赭湯 (161)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旋覆代赭湯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一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旋覆代赭湯 (161)

傷寒病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治療後,病情雖已緩解,但患者仍感到心窩部位悶硬不適,且打嗝不止,此時可用旋覆代赭湯治療。

旋覆代赭湯配方

旋覆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石一兩、炙甘草三兩、半夏半升(需清洗)、大棗十二枚(剖開)。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煎煮至剩六升,濾去藥渣,再濃縮至三升藥液。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10.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162)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按。)

白話文: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162)

使用瀉下法治療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如果出現出汗、氣喘,且沒有明顯高熱的症狀,可以給予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配方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搗碎,用棉布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