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論(宋本)》~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1. 少陽之為病 (263)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2. 少陽中風 (264)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3. 少陽傷寒 (265)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4. 小柴胡湯 (266)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脇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5. 壞病 (267)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6. 三陽合病 (268)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7. 陽去入陰 (269)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8. 三陰不受邪之徵 (270)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9. 脈小欲已 (271)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10. 少陽病欲解時 (272)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