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2)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2)
1. 太陽與少陽并病 (142)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鞕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白話文:
太陽與少陽同時發病 (142)
當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時,會出現頭部及後頸僵硬疼痛,有時頭暈目眩,偶爾症狀類似結胸,心窩部位感到脹滿硬結。此時應針灸大椎穴第一椎間、肺俞穴、肝俞穴,切記不可使用發汗療法。若誤用發汗,可能導致胡言亂語、脈象緊繃如弦;若五天後仍持續譫語,則應針灸期門穴。
2. 熱入血室 (143)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白話文:
熱入血室 (143)
婦女感染風邪,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正好月經來潮。過了七八天後,熱退但脈搏變慢,身體轉涼,卻感到胸脅下方脹滿,像結胸一樣,並有胡言亂語的現象,這就是「熱入血室」。治療時應針刺期門穴,依據實證所在進行調治。
3. 熱入血室 (144)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熱入血室 (144)
婦女感染風邪後,經過七八天,出現持續的寒熱交替,且發作有固定時間,此時若月經剛好停止,這稱為「熱入血室」。由於熱邪侵入血室,導致血液凝結不通,因而產生類似瘧疾的寒熱交替症狀,發作有規律。治療應以「小柴胡湯」為主。
4. 熱入血室 (145)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白話文:
熱入血室 (145)
婦女感染傷寒後發熱,正好遇到月經來潮,白天神智清醒,但到了晚上卻胡言亂語,甚至出現幻覺,徬彿看到鬼怪,這種情況稱為「熱入血室」。此時不要傷害胃氣及上、中二焦的功能,病情自然會好轉。
5. 柴胡桂枝湯 (146)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擘,生薑一兩半,切,柴胡四兩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某版下有「本云:人參湯,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黃芩;復如柴胡法,今用人參,作半劑。」
白話文:
柴胡桂枝湯 (146)
患傷寒病六七天後,出現發熱、輕微怕冷、四肢關節痠痛不適、輕微嘔吐、心窩部位感到脹悶結滯,且表證尚未完全消除時,應使用柴胡桂枝湯治療。
柴胡桂枝湯配方
桂枝一兩半(去除外皮)
黃芩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甘草一兩(炙烤過)
半夏二合半(清洗過)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掰開)
生薑一兩半(切片)
柴胡四兩
將以上九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剩餘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
(某版本註記:「原方記載為人參湯,依照桂枝湯的製法,再加入半夏、柴胡、黃芩;後續步驟則按柴胡湯的製法調整。現今使用人參,並減半劑量服用。」)
6. 柴胡桂枝乾薑湯 (147)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白話文:
柴胡桂枝乾薑湯 (147)
傷寒病五六天後,已經發過汗卻又用瀉下法治療,導致胸脅脹滿且輕微結滯,小便不暢,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部出汗,忽冷忽熱,心煩不安,這表示病邪未除,應以柴胡桂枝乾薑湯治療。
柴胡桂枝乾薑湯配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過),甘草二兩(炙烤)。
以上七味藥,用一斗二升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液,濾去藥渣,再煎煮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初次服用可能略感心煩,繼續服用後會出汗,隨即痊癒。
7. 陽微結 (148)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裏也。脈沉,亦在裏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裏,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白話文:
[陽微結 (148)]
傷寒病到了第五、六天,出現頭部出汗、輕微怕冷、手腳發涼、心窩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大便乾硬、脈搏細弱等症狀,這稱為「陽微結」。這種情況必定既有表證,又有裏證。脈象沈,表示病邪在裏;頭部出汗,則是陽氣微弱所致。如果是純粹的陰結,就不會出現外證,病邪會完全入裏,而這種情況是半在裏、半在表。雖然脈象沈緊,但不能判斷為少陰病。原因是,陰證不該有汗,現在頭部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給予小柴胡湯治療,如果症狀未完全緩解,等到大便通暢後就會痊癒。
8. 大陷胸湯 半夏瀉心湯 (149)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大陷胸湯 半夏瀉心湯 (149)
傷寒病五六天後,若出現嘔吐且發熱的症狀,這是柴胡湯的適應症。若此時誤用其他瀉下藥治療,而柴胡湯證的症狀仍然存在,可再次給予柴胡湯。這種情況雖已誤下,但不算治療錯誤,服藥後患者會出現全身溫熱顫抖,接著發熱出汗而病癒。
若患者心窩部位脹滿、硬結且疼痛,這屬於「結胸」證,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若僅有脹滿而無疼痛,則屬於「痞證」,此時不宜用柴胡湯,而應選用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配方
半夏半升(洗淨)、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煮沸後取六升藥液,濾去藥渣,再煎煮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三次。
9. 太陽、少陽并病下之 (150)
太陽少陽并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鞕,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白話文:
太陽、少陽併病誤下(150)
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發病,卻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形成「結胸」證候。患者心窩部位硬滿,腹瀉不止,連湯水都無法進食,且心中煩躁不安。
10. 氣痞 (151)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白話文:
脈象浮而緊,卻又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緊脈轉入體內,因而形成痞證。用手按壓感覺柔軟,這只是氣機阻滯所引起的痞證罷了。
11. 十棗湯 (152)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脇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裏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後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十棗湯 (152)
太陽中風證,出現腹瀉、嘔吐逆氣等症狀時,必須等到表證解除後,才能攻治裡證。若患者微微出汗,發作有規律,頭痛,心窩處硬脹滿悶,牽引脅下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畏寒,這表示表證已解而裡證未和,應以十棗湯治療。
十棗湯配方
芫花(炒過)、甘遂、大戟
以上三味藥,等量分別搗碎成粉末。用一升半的水,先煮肥大的紅棗十枚,煮至剩八合水量,濾去渣滓,加入藥粉。體壯者服用一錢匕,體弱者服半錢匕。溫熱服用,建議清晨空腹時服。若服藥後病症未除,次日可增加半錢匕劑量再服。待劇烈腹瀉後,以稀粥調養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