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1)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1)

1. 結胸 (128)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

白話文:

結胸 (128)

有人問:疾病有結胸和藏結,它們的症狀是什麼?
回答說:按壓胸部會感到疼痛,寸脈呈現浮象,關脈呈現沈象,這種情況稱為結胸。

2. 藏結 (129)

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白話文:

藏結 (129)

什麼是藏結?回答說:症狀類似結胸,飲食正常,但經常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沈緊,稱為藏結。如果舌苔白而滑膩,則難以治療。

3. 藏結 (130)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1),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註】一云,寒而不熱。

白話文:

藏結 (130)

臟結沒有陽熱的症狀,不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病人反而表現安靜,舌苔滑潤的,不可用攻下的治法。

【註】另有一種說法是,只感到寒冷而不發熱。

4. 大陷胸丸 (131)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葶藶子半升,熬,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白話文:

大陷胸丸 (131)

疾病發作於陽證(表熱實證),卻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證;疾病發作於陰證(裏虛寒證),誤用瀉下法,則會導致痞證。之所以形成結胸,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法的緣故。結胸患者,頸部也會僵硬,類似柔痙的症狀,此時使用瀉下法可使症狀緩和,適合用大陷胸丸治療。

大陷胸丸配方

大黃半斤,葶藶子半升(炒過),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炒至焦黑)。

以上四味藥,先將大黃和葶藶子搗碎過篩,再加入杏仁和芒硝,一起研磨至如油脂狀,混合成散劑,取約彈丸大小的一枚。另將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至剩一升,趁溫熱時一次服用。通常服藥後隔夜會瀉下。若未瀉下,可再服用,以瀉下為見效標準。服用期間需遵守相關禁忌。

5. 結胸禁忌 (132)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白話文:

主題:[結胸禁忌 (132)]

內容:結胸證的患者,如果脈象呈現浮大,不可使用瀉下法治療,否則可能導致死亡。

6. 結胸死症 (133)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白話文:

主題:結胸死症 (133)

內容:如果結胸證的所有症狀都已出現,再加上煩躁不安的表現,也是死症。

7. 大陷胸湯 (134)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白話文:

大陷胸湯 (134)

太陽病,脈象浮而動數,浮脈表示有風邪,數脈表示有熱,動脈表示疼痛,數脈也暗示體內虛弱。患者出現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卻反而怕冷,這是表證未解的表現。如果醫生誤用瀉下法,導致脈象由動數轉為遲緩,胸膈內部疼痛拒按,胃中空虛,外邪擾動胸膈,出現氣短、煩躁、心中鬱悶不適。此時陽氣內陷,心下部位因而硬滿,形成結胸證,應以大陷胸湯治療。

如果沒有形成結胸,僅頭部出汗,其他部位無汗,汗出到頸部為止,且小便不通暢,身體可能會發黃。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

以上三味藥,用六升水,先煮大黃,取二升藥液,去掉藥渣,加入芒硝,煮一兩沸後,再加入甘遂末,溫服一升。若服藥後迅速通利,則停止繼續服用。

8. 大陷胸湯 (135)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大陷胸湯 (135)

患傷寒病六七天後,出現胸腹部熱邪結聚的實證,脈象沈而緊,心窩部位疼痛,用手按壓感覺堅硬如石頭,此時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

9. 大柴胡湯 (136)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大柴胡湯 (136)

患傷寒十多天後,若熱邪積聚在體內,又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可用大柴胡湯治療;若只有胸悶硬痛的結胸症狀,而無明顯高熱,這是水飲停聚在胸脅所致;若僅頭部微微出汗,則應使用大陷胸湯主治。

10. 大陷胸湯 (137)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雲:日晡所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白話文:

大陷胸湯 (137)

太陽病患者,經過多次發汗治療後,又使用瀉下法,導致五六天沒有排便,舌頭乾燥且口渴,傍晚時分稍微有潮熱(另有一說:傍晚時心胸極度煩躁),從心窩到下腹部,硬脹滿悶且疼痛劇烈,甚至不能觸碰,這種情況應使用大陷胸湯治療。

11. 小陷胸湯 (138)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蔞實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小陷胸湯 (138)

症狀為胸部下方有輕微結塊,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脈象浮滑,此時可用小陷胸湯治療。

小陷胸湯配方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需清洗),大顆栝蔞實一枚。

煎煮方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六升水,先煮栝蔞實,煮至剩三升後濾去藥渣,再加入黃連和半夏,繼續煮至剩兩升,再次濾去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

12. 協熱利 (139)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白話文:

協熱利 (139)

太陽病發病兩三天後,病人無法平躺,只想坐起,心窩部位必有結滯感,脈象微弱,這表示體內原本就有寒邪積聚。若誤用瀉下法治療,腹瀉停止後,可能形成結胸;若腹瀉未止,到第四天又再次瀉下,就會引發「協熱利」(寒熱夾雜的腹瀉)。

13. 太陽病誤下致諸脈 (140)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脇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白話文:

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若出現脈搏急促但未形成結胸症狀,表示病情將要緩解;若脈象浮,則必定會出現結胸;脈象緊者,必然伴隨咽喉疼痛;脈象弦者,兩側脅肋部位會感到拘緊不適;脈象細而快者,頭痛症狀尚未停止;脈象沈而緊者,會出現噁心欲嘔;脈象沈而滑者,會發生夾雜熱邪的腹瀉;脈象浮而滑者,則必定出現便血。

14. 文蛤散 小陷胸湯 白散 (141)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本條前段參別本加入。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考《金匱玉函經》、《千金翼方》均無“陷胸湯”及“亦可服”六字。。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右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本方參別本加入。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

右三味,為散,內巴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白話文:

文蛤散 小陷胸湯 白散 (141)

當病邪在體表,應以發汗方式解除,卻誤用冷水噴灑或澆灌身體,導致熱邪被阻遏無法散去,反而更加煩躁,皮膚起雞皮疙瘩,想喝水卻不覺得口渴,此時可服用文蛤散;若未見好轉,則改用五苓散。(此段根據其他版本補充)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
將上述藥材研成散劑,每次取一方寸匕,用五合沸水調和服用。(此方根據其他版本補充。)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炒至焦黑後研磨如油脂狀)、貝母三分。
將三味藥材研成散,加入巴豆後於臼中搗勻,以米湯調服。體壯者服半錢匕,體弱者減量。病位在膈上者會嘔吐,在膈下者會腹瀉。若未腹瀉,可喝一杯熱粥助藥力;若腹瀉過度,則喝一杯冷粥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