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4)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4)
1. 大承氣湯 (241)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經過強烈瀉下後,六、七天仍沒有排便,心煩不安,腹部脹滿疼痛,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糞便。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因為原本就有未消化的食物積滯在體內,適合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2. 大承氣湯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1)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註】一作息。
白話文:
病患如果小便不順暢,大便有時困難有時容易,時常有一點發熱,呼吸急促,頭暈不能躺臥,這是體內有燥屎,應該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3. 吳茱萸湯 (243)
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標題:吳茱萸湯 (243)
內容:進食之後想要嘔吐,屬於陽明病的範疇,應該用吳茱萸湯來治療;服用吳茱萸湯後病情反而加重,則屬於上焦的問題。
吳茱萸湯的配方如下:
吳茱萸一升(先清洗過),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四種藥材,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的藥汁,過濾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4. 五苓散 (244)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中醫診斷為太陽病,脈象寸部緩、關部浮、尺部弱,病人發燒、出汗,又怕冷,沒有嘔吐症狀,只是覺得心窩處堵塞,這是因為醫生用了錯誤的下法治療。如果沒有用下法,病人不怕冷而口渴,這是病情轉到陽明經的表現。小便次數多的人,大便一定會硬,即使十天不大便,也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口渴想喝水,可以少量多次地給他喝水,按照常規方法來治療,口渴的,適合用五苓散。
5. 汗出太過之證 (245)
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白話文:
陽脈微弱但出汗量少,表示身體狀況還算正常;出汗量多就是過度了。陽脈脈象充實有力,此時如果發汗,出汗量過多,也算是過度。出汗過度的,會導致體內的陽氣隔絕於裏,津液喪失,大便因此而變得乾硬。
6. 脈浮而芤 (246)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白話文:
脈象浮而芤,浮是屬於陽的脈象,芤是屬於陰的脈象。浮脈與芤脈同時出現,代表胃氣產生熱,這時人體陽氣就會衰絕。
7. 麻子仁丸 (247)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趺陽脈浮而澀,浮脈表示胃氣過盛,澀脈表示小便次數多,浮澀兩種脈象同時出現,就會導致大便硬結,這是脾臟受到約束所致,可用麻子仁丸來治療。
麻子仁丸的配方如下: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炙過的枳實半斤,去皮的大黃一斤,炙過並去皮的厚朴一尺,去皮尖並熬煮成脂狀的杏仁一升。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用溫水送服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劑量,以通便順暢為度。
8. 調胃承氣湯 (248)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三天,發汗治療後仍未見效,且有蒸蒸發熱的症狀,這是病邪進入胃腑的表現,應以調胃承氣湯治療。
9. 調胃承氣湯 (249)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中醫古籍中提到,傷寒病患在嘔吐之後,如果出現腹部脹滿的症狀,可以給予調胃承氣湯這個方劑來治療。
10. 小承氣湯 (250)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患者經過催吐、腹瀉或發汗等治療方法後,出現輕微煩躁、小便次數增多、大便因此變硬的症狀,可以給予小承氣湯來調和,這樣就能痊癒。
11. 小承氣湯 (251)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生病兩三天,脈象虛弱,沒有太陽病或柴胡湯證的症狀,病人感到煩躁,心窩處有硬塊感。到了四五天,雖然能吃東西,可以先少量給病人服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一下,讓病人稍微舒服些。到了第六天,可以給病人服用一升的承氣湯。如果病人六七天都沒有大便,小便量也少,雖然吃不下東西,但糞便只是開頭硬,後面一定會稀軟,還沒有完全變硬,這時候用通便藥一定會導致腹瀉;必須等到小便通暢,大便確實變硬了,才可以進行通便治療,適合用大承氣湯。
12. 大承氣湯 (252)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六、七天後,病人眼神呆滯,眼珠轉動不靈活,沒有出現明顯的發燒、怕冷或口渴、煩躁等症狀,大便卻很乾硬,身體微微發熱,這就表示體內有燥熱實邪。應趕快使用通便瀉下的藥物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3. 大承氣湯 (253)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出現發熱、多汗的症狀,就應緊急使用通便的藥物,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4. 大承氣湯 (254)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發汗治療沒有效果,腹部脹滿疼痛的,應當趕快用通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5. 大承氣湯 (255)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肚子脹滿沒有減輕,即使稍微減輕也微不足道,應該使用通便的藥物,適合用大承氣湯。
16. 大承氣湯 (256)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陽明經和少陽經同時發病,必然會出現腹瀉的症狀。如果脈象不出現「負」的現象,則屬於正常的狀況;如果出現「負」的脈象,則表示不正常。所謂「負」是指脈象相互之間有衝突和克制的現象。脈象滑動且跳動次數頻繁,代表體內有積存已久的食物消化不良,應該使用通便的藥物來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7. 抵當湯 (257)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白話文:
病人沒有明顯的表證或裡證,發燒七八天,即使脈象浮而數,也可以使用通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已經用了通下的藥物,脈搏還是數而有力,沒有緩解,並且伴隨發熱、容易消化、容易飢餓,六七天都沒有排便,這表示體內有瘀血,適合使用抵當湯治療。
18. 協熱便膿血之證 (258)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快且症狀沒有減輕,加上拉肚子不止,一定會伴隨著發熱而拉出膿血便。
19. 寒濕 (259)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1)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註】一作溫。
白話文:
傷寒病,發汗後,身體和眼睛發黃,原因是體內寒濕未除。這種情況不能用瀉下法治療,應從寒濕病證中尋求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