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6)

回本書目錄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6)

1. 大承氣湯 (241)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主題:大承氣湯 (241)

內容:大量瀉下之後,過了六七天仍然沒有排便,心煩症狀未解除,腹部脹滿疼痛,這表示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原本就有未消化的積食殘留,此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2. 大承氣湯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1)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註】一作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42)

病人出現小便不暢、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的情況,有時輕微發熱,呼吸急促、頭暈而無法平躺,這是體內有燥屎的表現,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註】「喘冒」一作「喘息」。

3. 吳茱萸湯 (243)

食穀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吳茱萸湯 (243)

進食後想嘔吐,屬於陽明經的問題,可用吳茱萸湯治療;若服藥後症狀反而加重,則屬於上焦的問題。

吳茱萸湯配方
吳茱萸一升(洗淨)、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至剩兩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七合,每日三次。

4. 五苓散 (244)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白話文:

五苓散 (244)

當患有太陽病時,出現寸脈緩、關脈浮、尺脈弱的脈象,患者發熱出汗,又怕冷,但沒有嘔吐,只是心窩處感到脹悶不適,這是因為醫生誤用瀉下法所致。如果沒有誤用瀉下法,病人不怕冷反而口渴,表示病情已轉為陽明病。若小便頻繁,大便必定乾硬,即使十天不解大便,也不會感到特別痛苦。如果口渴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予,並依照適當的方法調治;對於口渴的情況,適合使用五苓散。

5. 汗出太過之證 (245)

陽脈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者,為陽絕於裏,亡津液,大便因鞕也。

白話文:

汗出太過之證 (245)

陽脈微弱且汗出較少時,表示身體氣血自然調和;若汗出過多,則屬於過度發汗,此時陽脈會顯得充實有力。若因強行發汗而導致汗出過多,同樣屬於過度。過度發汗會使體內陽氣耗竭於內,津液流失,進而造成大便乾硬。

6. 脈浮而芤 (246)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白話文:

脈象浮而中空(芤脈),浮脈屬陽,芤脈屬陰;浮脈與芤脈相互影響,導致胃中產生虛熱,體內的陽氣因而衰竭。

7. 麻子仁丸 (247)

趺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便則鞕,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

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白話文:

麻子仁丸 (247)

腳背上的趺陽脈如果浮而澀,脈浮表示胃氣過盛,脈澀表示小便頻繁。浮脈與澀脈相互影響,就會導致大便乾硬,這是脾臟功能受到約束的表現,可用麻子仁丸治療。

麻子仁丸配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過),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過並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炒過後研磨成脂狀)。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每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之後可逐漸增加劑量,以見效為準。

8. 調胃承氣湯 (248)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248)

太陽病發病三天後,使用發汗法卻未見好轉,反而出現持續高熱如蒸籠般發熱的症狀,這是熱邪轉入胃腑的表現,此時應以調胃承氣湯為主治方劑。

9. 調胃承氣湯 (249)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249)

患傷寒後,若出現嘔吐,之後腹部感到脹滿的症狀,可以服用調胃承氣湯。

10. 小承氣湯 (250)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白話文:

小承氣湯 (250)

太陽病患者,若經過催吐、瀉下或發汗等治療後,出現輕微心煩、小便頻繁,且因此導致大便乾硬的情況,可服用小承氣湯來調和身體,病症即可痊癒。

11. 小承氣湯 (251)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鞕,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鞕,後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小承氣湯 (251)

生病兩三天後,脈象虛弱,沒有太陽病或柴胡湯證的症狀,但感到煩躁,胃脘部硬結。到了第四、五天,雖然還能吃東西,可以少量給予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腸胃,讓症狀稍微緩解。到了第六天,再給予一升承氣湯。

如果六七天沒有大便,小便量少,即使不想吃東西,大便剛開始可能較硬,但後面會稀軟,此時腸胃尚未完全燥結,若強行攻下,可能會導致腹瀉。必須等到小便通暢,大便確實乾硬,才能使用瀉下法,此時適合用大承氣湯。

12. 大承氣湯 (252)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52)

傷病發作六七天後,患者出現視物模糊不清、眼球轉動不靈活的症狀,雖然沒有明顯的表證(如發熱惡寒)或裡證(如腹痛),但有排便困難、身體輕微發熱的情況,這屬於內有實熱的證候。應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選用大承氣湯。

13. 大承氣湯 (253)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53)

症狀:陽明病,出現發熱、大量出汗的情況,應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14. 大承氣湯 (254)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發汗後病情仍未緩解,且腹部脹滿疼痛的,應立即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5. 大承氣湯 (255)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部脹滿持續不減,即使稍有減輕也不明顯,應當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6. 大承氣湯 (256)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56)

當陽明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時,必定會出現腹瀉。如果脈象沒有相互克制的現象,表示病情順遂;反之,若脈象顯示互相克制,則表示病情惡化。所謂「負」,就是指經脈之間互相侵害的狀況。若脈象滑而數,表示體內有積滯的食物,此時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17. 抵當湯 (257)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白話文:

抵當湯 (257)

病人沒有明顯的表證或裡證,但持續發熱七八天,即使脈象呈現浮數,仍可用瀉下法治療。如果已經使用瀉下法,脈數仍未緩解,且體內熱邪結合導致容易飢餓、消化快速,到了六七天後仍無大便,表示體內有瘀血,適合服用抵當湯。

18. 協熱便膿血之證 (258)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白話文:

脈搏如果持續快速且不減弱,同時又有腹瀉不止的情況,必定會因體內熱邪鬱結而導致大便中帶有膿血。

19. 寒濕 (259)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1)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註】一作溫。

白話文:

[寒濕 (259)]

傷寒病,發汗之後,身體和眼睛出現發黃的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有寒濕未能消除的緣故。這種情況不適合用瀉下的治法,應當從調治寒濕的方向來處理。

【註】有的版本寫作「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