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7)

回本書目錄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7)

1. 茵陳蒿湯 (260)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白話文:

茵陳蒿湯 (260)

得了傷寒病,經過七八天後,身體皮膚發黃,顏色像橘子一樣鮮黃,小便不暢通,腹部稍微脹滿的,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2. 梔子櫱皮湯 (261)

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梔子柏皮湯方

肥梔子十五個,擘,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梔子櫱皮湯 (261)

患有傷寒,身體發黃並伴有發熱,可用梔子柏皮湯治療。

梔子柏皮湯配方
肥梔子十五個(剖開)、炙甘草一兩、黃柏二兩

以上三味藥材,加入四升水,煮至剩下一升半藥液,濾去藥渣,分兩次溫熱服用。

3.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262)

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薑二兩,切,甘草二兩,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白話文: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262)

當傷寒病邪熱鬱積在體內,導致身體發黃時,可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配方

麻黃二兩(去除節段)、連翹二兩、杏仁四十顆(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開)、生梓白皮一升(切碎)、生薑二兩(切片)、炙甘草二兩。

以上八味藥材,用雨水一斗,先煮麻黃,煮滾兩次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藥渣後分三次溫服,半天內服完。

4.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26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