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2)

1. 此第十卷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證,前《三陰三陽篇》中,悉具載之。

白話文:

這是第十卷的第二十二篇,總共有四十八個病症,這些內容在前面的《三陰三陽篇》中都已詳細記載。

2. 下利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寸、關、尺三部位的脈象都正常,但按壓胃脘部感覺堅硬,應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脈象遲緩而滑利,表示體內有實熱積滯。若腹瀉仍未停止,應當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3. 人病有宿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有人問:如何判斷一個人體內有未消化的積食?

醫者回答:診脈時,寸口部位的脈象浮而大,按壓時反而感到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滯,由此可知體內有積食,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4. 下利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下之,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且沒有食慾的人,是因為體內有未消化的積食所致,應當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可以給予大承氣湯。

5. 下利差後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痊癒後,到了原先發病的相同時節又再次復發,這是因為病根未徹底清除的緣故,此時應當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6. 下利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脈象反而呈現滑脈,表示體內有積滯需要清除,使用瀉下法才能痊癒,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7. 病腹中滿痛者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部脹滿疼痛的病症]

腹部感到脹滿且疼痛,這是實證的表現,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8. 傷寒後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癒後,若脈象沈而有力,表示體內有實熱積滯,應採用瀉下法來解除,適合服用大柴胡湯。

9. 脈雙弦而遲者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脈象呈現兩側弦緊且跳動緩慢的人,必定感到心窩部位硬結不適;若脈象寬大而緊繃,表示陽氣中夾雜陰邪,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瀉下法治療,宜選用大承氣湯。

10. 此已下諸方

此已下諸方,於隨卷本證下雖已有,緣止以加減言之,未甚明白,似於覽者檢閱未便,今復校勘,備列于後。

白話文:

以下這些方劑,雖然在隨附的各卷病症中已經記載,但因為只提到加減用法,說得不夠清楚,恐怕閱讀的人查閱時不太方便,現在重新校對整理,完整列在後面。

11.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方

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方: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節。

白話文:

桂枝加葛根湯的主要配方如下:
葛根四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桂枝二兩,去皮;麻黃三兩,去除節段。

12. 右七味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不需喝熱粥輔助發汗,其餘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的服用方法相同。

13.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加厚朴二兩,否仁五十箇,去皮尖,餘依前法。

白話文: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在桂枝湯的配方中,加入厚朴二兩、杏仁五十顆(需去除外皮和尖端),其餘製法與先前相同。

14. 桂枝加附子湯方

桂枝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依前法。朮附湯方,附於此方內,去桂枝,加白朮四兩,依前法。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方:在桂枝湯的配方中,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去除外皮後切成八片,其餘步驟依照原本的方法製作。

朮附湯方:在此方(桂枝加附子湯)的基礎上,去除桂枝,加入四兩白朮,其餘步驟同樣依照原本的方法製作。

15. 桂枝去芍藥湯方

桂枝去芍藥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餘依前法。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湯的製法:在桂枝湯的配方中,去掉芍藥這味藥,其餘的製作方法與之前相同。

16.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於桂枝湯方內,去芍藥,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依前法。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在桂枝湯的配方中,去除芍藥,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需去皮並切成八片,其餘製法與之前相同。

17.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箇,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除外皮;芍藥;生薑,切片;甘草,炙烤過;麻黃各一兩,去除節段;大棗四枚,掰開;杏仁二十四顆,用熱水浸泡後去除外皮和尖端,以及雙仁的杏仁。

18. 右七味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白話文:

將上述七種藥材,加入五升水,先將麻黃煮沸一兩次,去除表面的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煎煮至剩下一升八合的藥液,過濾掉藥渣,溫熱時服用六合的量。

19.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生薑一兩六銖,切;杏仁十六箇,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大棗五枚,擘。

白話文:

桂枝二麻黃一湯配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除外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除節段;生薑一兩六銖,切片;杏仁十六顆,去除皮和尖端;甘草一兩二銖,炙烤過;大棗五枚,掰開。

20. 右七味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

白話文:

以上七味藥,用五升水,先煮麻黃一兩次沸騰,去掉浮在上面的泡沫,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兩升藥液,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