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1.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2. 大法
大法,秋宜下。凡服下藥,用湯勝丸,中病即止,不必盡劑也。
白話文:
大法
秋天適宜使用瀉下法。凡是服用瀉下藥物時,使用湯劑比丸劑更有效,一旦病情緩解就應停止服藥,不需要將整劑藥服完。
3. 下利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寸、關、尺三部位的脈象都平穩正常,但按壓胃脘部感到堅硬脹滿的,應立即採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脈象遲緩而滑利,表示體內有實熱積滯。若腹瀉仍未停止,應當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4. 人病有宿食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有人問:如何判斷一個人體內有未消化的積食?
醫師回答:如果寸口脈象浮而大,按壓時反而感到澀滯,尺脈也微弱而澀滯,就可以知道體內有積食,此時應當使用瀉下法,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5. 下利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下之,與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且沒有食慾的人,是因為體內有未消化的食物積滯的緣故,此時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給予大承氣湯。
6. 下利差後
下利差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痊癒後,到了原先發病的相同時節又再次復發,這是因為病根未徹底清除的緣故,此時應當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7. 下利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瀉時,若脈象反而呈現滑脈,表示體內有積滯需要清除,此時使用瀉下法才能痊癒,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8. 病腹中滿痛者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腹部脹滿疼痛的病症,這是實證,應當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9. 傷寒後
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癒後,如果脈象沈而有力,表示體內有實熱積滯,應當用瀉下的方法來解除,適合服用大柴胡湯。
10. 脈雙弦而遲者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脈象同時呈現弦而遲緩的,必定會感到心下部位硬結;若脈象大而緊的,表示陽氣中夾雜陰邪,這種情況可以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選用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