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1)
1. 脈數者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於藏,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則必煩利不止。
白話文:
脈搏跳動快速,如果持續快速且無法停止,一旦停止,就表示邪氣鬱結在體內,正氣無法恢復。正氣反而被鬱結在臟腑中,所以邪氣會浮在表面,與皮膚毛孔相結合。脈搏跳動快速的人,不可以用瀉下的藥物治療,如果用了瀉下的藥物,一定會感到煩躁,並且腹瀉不止。
2. 脈浮大
脈浮大,應發汗,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白話文:
脈象是浮而大的,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醫生反而用瀉下的方法,這是非常錯誤的治療方式。
3. 嘔多
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白話文:
嘔吐頻繁,即使有可能是陽明經的病症,也不可以隨便使用攻下的藥物。
4. 太陽病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外在的症狀還沒解除,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用了瀉下的方法,反而會使病情惡化。
5. 夫病陽多者熱
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硬。
白話文:
凡是疾病的表現是陽氣過多的,就會發熱,如果用攻下(瀉下)的方法治療,反而會使身體變得僵硬。
6. 無陽陰強
無陽陰強,大便硬者,下之則必清穀腹滿。
白話文:
如果沒有陽虛,卻出現陰氣亢盛的情況,導致大便乾硬,如果使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一定會造成脾胃虛弱,出現消化不良,導致腹部脹滿。
7.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衂。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發熱,伴隨頭痛,而且微微出汗。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人會變得神智不清、不認得人;如果用煙燻的方式治療,會導致呼吸急促,小便困難,胸腹脹滿;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會導致呼吸短促、小便困難、頭痛、背部僵硬;如果再加上溫針治療,可能會導致流鼻血。
8. 傷寒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白話文:
傷寒這種病,如果脈象呈現陰脈和陽脈都緊繃的狀態,並且會感到怕冷發熱,那麼脈搏就會有將要衰竭的現象。所謂的衰竭,指的是脈搏剛開始來的時候很大,接著漸漸變小,然後又漸漸變大,這就是它表現出來的徵兆。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就會怕冷,嚴重的還會頻頻出汗,喉嚨疼痛;熱象比較明顯的,眼睛會發紅,脈搏跳動頻繁,眼睛看起來不靈活,如果醫生又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就會傷到咽喉;如果又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兩眼緊閉,寒象明顯的會拉出清稀的食物殘渣,熱象明顯的則會拉出膿血;如果用煙燻的方式治療,身體會發黃;如果用熱敷的方式治療,喉嚨會感到乾燥。如果小便順暢,還可以救治;如果小便困難,就非常危險了。
9.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衂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慄,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裏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燥,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白話文:
傷寒引起發燒,嘴裡不斷呼出熱氣,伴隨頭痛、眼睛發黃、鼻血不止。如果特別想喝水,一定會嘔吐;如果厭惡喝水,則會四肢冰冷昏厥。如果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咽喉會長瘡;假如手腳還是溫熱的,瀉下後一定會排出帶膿血的糞便。頭痛眼睛發黃的人,如果用瀉下治療,兩眼會閉合。特別想喝水的人,脈象一定會變為四肢厥冷,聲音微弱,喉嚨阻塞;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則會全身發抖,導致陰陽兩虛。厭惡喝水的人,如果用瀉下治療,會導致身體內部寒冷、不想吃東西、大便未消化完整就排出;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會導致嘴巴受損、舌頭上出現白色苔狀物、煩躁不安、脈搏快速有力、大便不通,六七天後,一定會排出血便;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則小便會順暢排出。
10. 下利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腹瀉,如果脈象呈現洪大,表示身體虛弱,這是因為過度腹瀉導致的。如果脈象呈現浮而搏動如皮革,並且伴隨腸鳴,這種情況屬於當歸四逆湯的治療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