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1. 脈濡而緊
脈濡而緊,濡則胃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飢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裏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罷,慄慄而振寒。
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白話文:
脈象濡而緊,濡表示胃氣虛弱,緊則顯示營血中有寒氣。陽氣虛弱導致衛氣受風邪侵襲,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營血緊滯則胃氣寒冷,輕微嘔吐且內心煩躁。醫師誤以為體內有高熱,用瀉下藥和發汗法治療。結果陽氣耗盡,虛熱煩躁,心窩處堅硬脹悶。表裡氣血皆虛弱,突然站起會頭暈。虛熱浮於皮膚,鬱悶無法入睡。不知胃氣本已寒冷,寒氣深聚在關元穴。醫術無計可施,竟用冷水澆灌身體。虛熱暫時消退,隨即冷得發抖顫慄。
蓋上厚被保暖,卻汗出而頭暈目眩。身體驚跳又顫抖,小便略感不暢。寒氣因冷水誘發,腹瀉完穀不化。嘔吐加劇甚至腸道脫垂,身體翻覆不得安寧。手腳輕微厥冷,體表寒涼卻內裡燥熱。延誤救治時機,如何還能輓回?
2. 脈浮而大
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便當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榮竭血盡,乾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埿而死。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而大的狀態,浮脈表示氣分充實,大脈則反映血分虛弱。血虛意味著陰液不足,導致陽氣孤立下行至陰部,此時應有小便發紅且排尿困難、膀胱空虛的症狀。然而現在卻出現小便通利、大量汗出的現象,按理說衛氣應當衰弱,如今反而更加充實,致使津液外洩,營血耗竭,出現乾燥煩躁、難以入眠的症狀,血液稀薄、肌肉消瘦,進而轉化為急劇的體液流失。若醫生再用峻烈藥物攻伐胃氣,這將造成雙重虛損,外來陽氣離散之時,患者必定會排出如污泥般的穢物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