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3)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3)
1. 大承氣湯 (208)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致大泄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大者,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08)
患有陽明病,脈搏遲緩,雖然出汗但不畏寒,身體感到沈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且氣喘,並有潮熱現象,這表示外邪將要解除,可以攻治內在病症。若手腳持續出汗,代表大便已經乾硬,此時應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如果出汗多,輕微發熱且畏寒,表示外邪未解,且熱症未呈現潮熱狀態,此時不可使用承氣湯。若腹部極度脹滿且不通暢,可改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但不可導致劇烈腹瀉。
大承氣湯配方
大黃四兩(用酒洗過)、厚朴半斤(炙烤後去皮)、枳實五枚(炙烤)、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煮厚朴和枳實,煮至剩五升水後,濾去藥渣,加入大黃繼續煮至剩兩升水,再次濾去藥渣,加入芒硝,用小火稍微煮沸一兩次,分兩次溫服。若已通便,剩餘藥湯不必再服。
小承氣湯配方
大黃四兩(用酒洗過)、厚朴二兩(炙烤後去皮)、枳實三枚(較大者,炙烤)。
以上三味藥材,用四升水煮至剩一升二合,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第一次服用後應會排便,若無排便則喝完剩餘藥湯;若已排便,則不需再服。
2. 大承氣湯 (209)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09)
患有陽明病,出現潮熱且大便稍微乾硬的人,可以服用大承氣湯;若大便不硬,則不可服用。如果六七天沒有排便,可能有燥屎(乾硬糞塊),想確認的話,可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若服藥後腹中有排氣,表示確實有燥屎,此時可用峻下藥(如大承氣湯)攻下;若無排氣,則只是大便前端硬、後段稀軟,不可攻下,否則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若患者想喝水,喝水後卻打嗝,表示胃氣不順。之後若又發熱,大便會再次變硬且量少,此時可用小承氣湯調和。若無排氣現象,絕對不可貿然攻下。
3. 譫語、鄭聲 (210)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者,重語也;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白話文:
主題:譫語、鄭聲 (210)
內容:
如果是實證就會出現譫語(胡言亂語),虛證則會出現鄭聲(反覆說同樣的話)。鄭聲的特徵就是言語重複;如果病人出現直視(眼睛呆滯不動)、譫語、呼吸急促且腹脹的症狀,會導致死亡,若同時有腹瀉症狀也會死亡。
4. 重發汗 (211)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白話文:
重複發汗 (211)
出汗過多,如果再強行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損。若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症狀,且脈搏短促無力,則預後不良;若脈象仍保持平和,則尚有生機。
5. 大承氣湯 (212)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12)
傷寒病經過催吐或瀉下治療後,病情仍未緩解,連續五六天甚至十多天沒有排便,傍晚時分出現發熱(潮熱),不怕冷,胡言亂語如同見到鬼怪。嚴重者發作時會神志不清、不認得人,手無意識地抓摸衣物或床沿,驚恐不安,輕微氣喘且雙眼直視。若脈象弦緊,尚有生機;若脈象澀滯,則預後不良。症狀較輕者,僅有發熱和說胡話的現象,此時可用大承氣湯治療。若服用一次後通便見效,便停止繼續服藥。
6. 小承氣湯 (213)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白話文:
小承氣湯 (213)
患有陽明病的人,如果出汗很多,體內的津液會向外流失,導致胃中乾燥,大便必然會變硬。大便硬結時,可能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此時應服用小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服用一次後,胡言亂語的症狀停止了,就不要再繼續服用。
7. 小承氣湯 (214)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白話文:
小承氣湯 (214)
患有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午後發熱(潮熱)、脈搏滑而快速的症狀時,應服用小承氣湯治療。若服下一升小承氣湯後,腹中有排氣反應,可再服一升;若無排氣現象,則不可繼續服用。若次日仍未排便,脈象反而變得微弱澀滯,表示體內氣血虛弱,病情較難處理,此時不可再使用承氣湯類藥物。
8. 大承氣湯 (215)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爾。宜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15)
患有陽明病,出現胡言亂語、發作如潮水般規律的發熱,反而吃不下東西,這表示腸胃中一定有五六顆乾硬的大便;如果還能吃東西,只是大便硬結而已。這種情況適合用大承氣湯來瀉下通便。
9. 熱入血室 (216)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白話文:
熱入血室 (216)
陽明病患者,若出現下血、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熱邪侵入血室的證候。如果只有頭部出汗,可針刺期門穴,根據邪熱的實證情況予以瀉法治療,待全身微微汗出後,病就會痊癒。
10. 大承氣湯 (217)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裏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217)
病人出現出汗、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燥的糞便堆積,屬於風熱內結的證候。需要採用瀉下法治療,但必須等到表證解除後才能使用。如果過早瀉下,會導致言語更加混亂,這是因為表氣虛弱而內裡實熱的緣故。正確使用瀉下法後,病情就會好轉,此時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11. 發汗致譫語 (218)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裡實,久則譫語。
白話文:
發汗致譫語 (218)
傷寒病到了第四、五天時,脈象沈且伴有氣喘、胸腹脹滿的症狀。脈沈表示病邪在體內,此時若誤用發汗法治療,會導致體內津液過度流失,進而引起大便困難。這種狀況下,體表虛弱而體內實熱積滯,時間久了便會出現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的譫語症狀。
12. 三陽合病 白虎湯 (219)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白虎湯方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三陽合病 白虎湯 (219)
當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同時發病時,患者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沈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失去知覺、面部污垢不清、胡言亂語,以及小便失禁等症狀。此時若誤用發汗法,會加重譫語;若誤用瀉下法,則會導致額頭冒冷汗、手腳冰冷。如果患者有自發性出汗的症狀,應以「白虎湯」治療。
白虎湯方
藥材:
- 知母 六兩
- 石膏 一斤(搗碎)
- 甘草 二兩(炙用)
- 粳米 六合
製法:
將上述四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至粳米熟透後,濾去藥渣。
服法:
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