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3)

回本書目錄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3)

1. 通脈四逆湯 (317)

少陰病,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317)

患者患有少陰病,出現腹瀉且排泄物為未消化的食物,體內寒氣重而體表發熱,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身體卻不怕冷。患者臉色發紅,可能伴有腹痛、乾嘔、咽喉痛,或腹瀉停止但脈搏仍未恢復的情況,此時應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

通脈四逆湯配方
炙甘草二兩,生附子一大顆(去皮,切成八片),乾薑三兩(體質強壯者可加至四兩)。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至剩一升二合,過濾藥渣,分兩次溫服。若脈搏恢復,表示病情好轉。

加減法

  • 臉色發紅者:加九根蔥白。
  • 腹痛者:去除蔥白,加芍藥二兩。
  • 嘔吐者:加生薑二兩。
  • 咽喉痛者:去除芍藥,加桔梗一兩。
  • 腹瀉停止但脈搏未恢復者:去除桔梗,加人參二兩。

需根據具體症狀調整用藥,符合病情者方可服用。

2. 四逆散 (318)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乾,柴胡,芍藥

右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欬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白話文:

四逆散 (318)

患有少陰病,出現四肢冰冷,可能伴隨咳嗽、心悸、小便不暢、腹部疼痛,或腹瀉且肛門有沈重感,此時應使用四逆散治療。

四逆散配方
炙甘草、搗碎的枳實(用水浸泡後炙乾)、柴胡、芍藥。

以上四種藥材,各取等量十分,研磨過篩後,用米湯調和,每次服用一平匙(方寸匕),每日三次。

  • 若有咳嗽,加入五味子、乾薑各五分,此方也能治療腹瀉。
  • 若有心悸,加入桂枝五分。
  • 若小便不暢,加入茯苓五分。
  • 若腹部疼痛,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需炮至裂開)。
  • 若腹瀉且肛門沈重,先取五升水煮沸,加入三升薤白,煮至剩三升後濾去渣滓,再加入三平匙藥粉,繼續煮至剩一升半,分兩次溫服。

3. 豬苓湯 (319)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豬苓湯方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豬苓湯 (319)

當患有少陰病,出現腹瀉持續六七天,並伴有咳嗽、嘔吐、口渴、心煩及失眠等症狀時,應使用豬苓湯治療。

豬苓湯配方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澤瀉、滑石,各一兩。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五味藥材中的前四味(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加入四升水煮沸,煮至剩兩升藥液後,濾去藥渣。再加入阿膠,攪拌至完全溶化。每次溫服七合(約140毫升),一日服用三次。

4. 大承氣湯 (320)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320)

患有少陰病,經過兩三天後,出現口乾、咽喉乾燥的症狀時,應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5. 大承氣湯 (321)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321)

患者患有少陰病,出現腹瀉且排出純青色的水樣便,心窩部位必定疼痛,並伴有口乾舌燥的症狀。此時可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6. 大承氣湯 (322)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白話文:

大承氣湯 (322)

患有少陰病,到了六七天時,出現腹部脹滿、無法排便的症狀,應立即使用瀉下法治療,適合服用大承氣湯。

7. 四逆湯 (323)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四逆湯 (323)

患者患有少陰病,若脈象呈現沈脈,應立即用溫熱療法救治,此時適合使用四逆湯。

8. 四逆湯 (324)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隔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白話文:

四逆湯 (324)

患者患有少陰病,一吃東西就嘔吐,感覺胸口悶悶想吐,卻又吐不出來。發病初期,手腳冰冷、脈象弦而遲緩,這是因為胸中有實邪阻塞,不可用瀉下法治療,應當用催吐法排出實邪。

但如果是由於膈肌以上有寒飲(寒性水飲停滯)而導致乾嘔,則不可使用催吐法,應當用溫熱藥物治療,適合服用四逆湯。

9. 少陰病灸法 (325)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

白話文:

少陰病灸法 (325)

少陰病患者出現腹瀉、脈搏微弱而澀滯、嘔吐且出汗的症狀,雖然頻繁想排便,但實際排便量卻很少。此時應溫灸患者身體上部的穴位來治療。

10. 辨厥陰病脈證并治十二 (326~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