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1)

回本書目錄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1)

1. 藏厥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附子六兩,炮,去皮,當歸四兩,黃檗六兩,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蜀椒四兩,出汗

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九。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白話文:

藏厥 (338)

傷寒病時,若脈象微弱且四肢冰冷,到了第七、八天時,全身皮膚發冷,病人煩躁不安,沒有片刻安靜,這便是「藏厥」,並非「蚘厥」。若是蚘厥,病人應當會吐出蛔蟲,且病人雖安靜卻會反覆出現煩躁,這是因為臟腑虛寒。蛔蟲上擾至胸膈,因而引發煩躁,但片刻後又會停止;若進食後嘔吐並再次煩躁,是因蛔蟲聞到食物氣味而竄動,此類病人常會自行吐出蛔蟲。治療蚘厥,可用「烏梅丸」為主方。此方亦適用於長期腹瀉。

烏梅丸配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附子六兩(炮製,去皮)、當歸四兩、黃柏六兩、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蜀椒四兩(炒至出油)。

以上十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後混合。先用醋浸泡烏梅一晚,去核後置於五斗米上蒸煮,待米飯熟透後將烏梅搗成泥,與其他藥粉拌勻,放入臼中,加入蜂蜜,搗杵兩千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服用時於飯前以水送服十丸,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至二十丸。忌食生冷、黏滑及氣味濃烈的食物。

2. 厥少熱少 (339)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脇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白話文:

厥少熱少 (339)

傷寒病中,若熱象輕微且四肢略微發冷,僅指尖感到寒冷,患者沈默寡言、不想進食,並有心煩躁動的症狀。經過數日後,若小便通暢且顏色轉為清白,表示熱邪已退,此時患者開始有食慾,病情即趨向痊癒。但若四肢冰冷加重並伴隨嘔吐,且胸脅部脹滿不適,後續可能會出現便血的症狀。

3. 冷結在膀胱關元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白話文:

病人手腳冰冷,自述沒有胸悶結塊的症狀,但小腹脹滿,按壓時會疼痛,這是因為寒氣凝結在膀胱和關元穴的部位。

4. 厥逆之機 (341)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白話文:

厥逆之機 (341)

傷寒患者,發熱持續四天,接著手腳冰冷三天,之後又發熱四天。如果發冷的時間少於發熱的時間,病情應當會好轉;但如果發熱持續四到七天仍未消退,必定會出現便膿血的症狀。

5. 厥多熱少 (342)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白話文:

傷寒病過程中,若病人四肢冰冷持續四天,發熱僅三天,之後又出現四肢冰冷五天,這表示病情正在加重。因為寒冷症狀多而發熱少,代表體內陽氣衰退,所以病情惡化。

6. (343)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白話文:

傷寒病到了第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冰冷,且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此時應灸厥陰經的穴位。如果灸後四肢仍然冰冷不回暖的,預後不良,可能會死亡。

7. (344)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傷寒病患出現發熱、腹瀉、四肢冰冷、煩躁不安無法躺臥的症狀,屬於危重症候,預後不良。

8. 厥逆死證 (345)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白話文:

厥逆死證 (345)

傷寒患者出現發熱、嚴重腹瀉,且四肢厥冷持續不退的,屬於死證。

9. 有陰無陽 (346)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白話文:

有陰無陽 (346)

傷寒病到了第六、七天,原本沒有腹瀉,卻突然出現發熱並伴隨腹瀉,且病人汗出不止的,屬於危重症候,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體內陰氣獨盛而陽氣衰竭的緣故。

10. 厥逆禁忌 (347)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白話文:

[厥逆禁忌 (347)]

傷寒病到了第五、六天,沒有出現結胸的症狀,腹部柔軟不硬,脈象虛弱,又出現四肢厥冷的,不可用瀉下法治療;這是因為病人體內陰血虧虛,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死亡。

11. 厥逆死證 (348)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白話文:

發燒卻四肢冰冷,持續七天,又出現腹瀉的症狀,這種情況很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