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脈法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辨脈法第一 (2)

1. 辨脈法第一

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

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氣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鞕,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穀,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後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複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複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裏,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鞕,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

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䭇。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䭇,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於邪,必內慄也,表氣微虛,裏氣不守,故使邪中於陰也。陽中於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脛酸。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假如脈搏遲緩,這是病在臟腑的表現。足背動脈浮而澀,少陰脈像正常的脈象一樣,疾病在脾臟,應該瀉下通便。為什麼這樣判斷呢?如果脈象浮大,是氣盛血虛。現在足背動脈浮而澀,所以知道脾氣不足,胃氣虛弱。少陰脈弦而浮,剛剛出現這種調整脈象的現象,所以說像正常的脈象一樣。如果脈象反而滑數,就知道是腸道有膿血。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氣,寒則傷營氣。

營衛都生病了,骨節疼痛,應該讓病人出汗。足背動脈遲緩,胃氣如同正常的脈象一樣。足背動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這不是本病,是醫生特殊治療方法造成的。營衛氣陷於內,脈象先微弱,脈象反而只有浮,病人必定大便乾燥,放屁後症狀減輕。為什麼這樣說呢?本來數脈動脾,脈象先微弱,所以知道脾氣沒有調理好,大便乾燥,放屁後症狀減輕。現在脈象反而浮,脈象的頻率又變微弱,邪氣獨留,病人感到飢餓,邪熱不能消化食物,潮熱口渴,數脈應該遲緩,脈象前後次數符合規律,病人就會飢餓。數脈不規律,就會生長惡瘡。

老師說:病人脈象微弱而澀,這是醫生治療引起的病症。大量出汗,又多次使用瀉下藥,病人失血,病情會先惡寒,然後發熱,沒有停止的時候,夏天酷熱,想多穿衣服,冬天寒冷,想脫衣服。原因是,陽氣虛弱則惡寒,陰氣虛弱則發熱,醫生讓病人大量出汗,導致陽氣虛弱,又使用瀉下藥,導致陰氣虛弱。五月的時候,陽氣在體表,胃中虛寒,因為陽氣內虛,不能抵禦寒冷,所以想多穿衣服;十一月的時候,陽氣在內,胃中煩熱,因為陰氣內虛,不能抵禦酷熱,所以想脫衣服。又陰脈遲澀,所以知道失血了。

脈象浮大,心下反而乾燥,有熱邪屬臟腑的,應該攻邪,不要讓病人出汗。屬府的,不要讓病人小便過多。小便過多則大便乾燥,汗多則熱邪加重,汗少則大便困難,脈象遲緩,還不能攻邪。脈象浮而洪大,渾身汗出如油,呼吸困難,水液不能攝入,身體麻木不仁,時而安靜時而躁動,這是要死的徵兆。又不知道哪個臟腑先受到傷害,如果汗出、頭髮濕潤、呼吸困難,這是肺先衰竭。

陽氣獨留,形體像煙熏一樣,直視搖頭,這是心衰竭。嘴唇發青,四肢冰冷,這是肝衰竭。嘴唇周圍發黑,汗液發黃,這是脾衰竭。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直視,這是腎衰竭。又不知道哪個臟腑的陰陽先衰竭,如果陽氣先衰竭,陰氣後衰竭,病人死亡,身體顏色一定是青色;陰氣先衰竭,陽氣後衰竭,病人死亡,身體顏色一定是紅色,腋下溫暖,心下發熱。寸口脈浮大,而醫生反而使用瀉下藥,這是大錯特錯。

脈象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互搏擊,則腸鳴,醫生卻不知道,反而給病人喝冷水,讓病人大量出汗,水得到寒氣,冷熱相互搏擊,病人就會腹瀉。足背動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互搏擊,所以導致氣虛腹瀉,說明胃氣虛竭。脈象滑則為呃逆。這是醫生的錯誤,責怪虛證而採取實證的治療方法,守著虛弱而逼迫血液。脈象浮、鼻中乾燥,必定會鼻出血。所有脈象浮數,應該發熱,而病人卻惡寒發抖,如果有疼痛的地方,飲食正常,這是積聚有膿。

脈象浮而遲,面部發熱發紅而顫抖,六七天后會出汗而痊癒。反而發熱,則病情好轉延遲。遲緩表示沒有陽氣,不能出汗,身體必定瘙癢。寸口脈陰陽都緊,應該治療邪氣在中焦,濁邪在在下焦。清邪在上焦,叫做清邪;濁邪在下焦,叫做濁邪。陰氣受邪氣侵犯,必定內寒,表層氣虛弱,內在氣不足,所以邪氣侵犯陰氣。陽氣受邪氣侵犯,必定發熱、頭痛、項強、頸項拘攣、腰痛、小腿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