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脈法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辨脈法第一 (1)

1. 辨脈法第一

問曰:脈有陰陽者,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曰:何謂陰不足?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

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纍纍,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

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

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倣此。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數為在府,遲為在藏。

白話文:

【辨脈法第一】

問:脈象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
答:凡是脈象呈現大、浮、數、動、滑的,稱為陽脈;脈象呈現沈、澀、弱、弦、微的,稱為陰脈。一般來說,陰病出現陽脈者預後較好,陽病出現陰脈者預後較差。

問:脈象有陽結和陰結,如何區分?
答:脈象浮而數,能進食但不大便的,屬於實證,稱為陽結,病情可能在十七天左右加重;脈象沈而遲,不能進食,身體沈重,大便反而硬結的,稱為陰結,病情可能在十四天左右加重。

問:有些病症先怕冷後發熱,這是為什麼?
答:陰脈不足時,陽氣會趁虛而入;陽脈不足時,陰氣會乘虛而襲。
問:什麼是陽不足?
答:例如寸口脈微弱,稱為陽不足,陰氣上侵陽位,就會怕冷。
問:什麼是陰不足?
答:例如尺脈虛弱,稱為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位,就會發熱。若陽脈浮而陰脈弱,則表示血虛。

血虛則筋脈拘急。脈象沈的,表示營氣虛弱;脈象浮而汗出如珠的,表示衛氣衰弱。營氣虛弱時,若誤用燒針治療,會導致血流不暢,進而引發發熱煩躁。

脈象盛大如車蓋的,稱為陽結;脈象緊繃如摸長竿的,稱為陰結;脈象輕浮如湯上油脂的,表示陽氣微弱;脈象細弱如蜘蛛絲的,表示陽氣衰弱;脈象斷續如漆汁滴落的,表示失血。

脈來緩慢,偶爾停頓又恢復的,稱為結脈;脈來快速,偶爾停頓又恢復的,稱為促脈。陽氣過盛則脈促,陰氣過盛則脈結,這些都是病脈。陰陽相爭的脈象稱為動脈,陽動則出汗,陰動則發熱。若身體冰冷怕寒,表示三焦受損。

若關上脈數,上下無頭尾,如豆粒般跳動的,稱為動脈。陽脈浮大而柔軟,陰脈也浮大而柔軟,且陰陽脈力度相等的,稱為緩脈。

脈浮而緊的,稱為弦脈。弦脈如弓弦,按壓時不變;緊脈則如轉動的繩索,變化無常。脈弦而大,弦脈表示寒,大脈表示虛,寒虛相結合稱為革脈。婦人見此脈可能流產或崩漏,男子則可能失血或遺精。

問:為何有些病會先發抖後出汗而痊癒?
答:脈浮而緊,按壓卻虛軟,表示本質虛弱,故會先發抖後出汗。因脈浮,故出汗後病癒。若脈浮數,按壓不虛軟,表示體質不虛,僅需出汗即可痊癒,不會發抖。

問:為何有些病不發抖也不出汗就能痊癒?
答:脈象自然微弱,可能是因之前發汗、嘔吐、瀉下或失血,導致體內津液不足,此時陰陽自和,不需發抖或出汗即可痊癒。

問:傷寒三天後,脈浮數而微,病人身體涼爽,這是為何?
答:表示即將痊癒,可能在半夜病解。脈浮而解的,會微微出汗;脈數而解的,食慾恢復;脈微而解的,會出大汗。

問:如何判斷病情是否好轉?
答:寸口、關上、尺中三處脈象大小、浮沈、遲數一致,即使仍有寒熱症狀,也表示陰陽調和,病情雖重也會痊癒。

立夏時出現洪大脈是正常脈象。若病人身體疼痛沈重,需發汗治療;若次日症狀減輕,則不需發汗。若汗自然流出,次日即會痊癒。這是因為立夏洪大脈是季節脈象所致,其他季節同理。

問:如何推測發病和痊癒時間?
答:例如半夜發病,可能次日中午痊癒;中午發病,可能半夜痊癒。因為中午屬陽,半夜屬陰,陽病得陰氣則解,陰病得陽氣則解。

寸口脈浮表示病在表,沈表示病在裡,數表示病在腑,遲表示病在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