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3)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3)
1. 下利證別生死 (362)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白話文:
腹瀉、手腳冰冷且摸不到脈搏的人,若施以灸法後四肢仍未回暖,或脈搏仍未恢復,反而出現輕微氣喘症狀的,屬於死症;若足部少陰脈(太谿穴處)的脈象弱於足部趺陽脈(衝陽穴處)的,則屬順證(病情較輕或預後較佳)。
2. 下利圊膿血之證 (363)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白話文:
腹瀉時,如果寸脈反而呈現浮數(輕按即得且跳動快速),而尺脈(深按)卻顯得澀滯(流動不暢),這種脈象預示患者將會排出帶膿血的糞便。
3. 下利禁忌 (364)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白話文:
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時,不可使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否則出汗後會導致腹部脹滿。
4. 下利脈象預後 (365)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白話文:
腹瀉時,若脈象沈而弦緊,表示患者有肛門重墜感;若脈象洪大,代表腹瀉尚未停止;若脈象微弱而帶數,則預示腹瀉將自行緩解,此時即使伴隨發熱症狀,亦無生命危險。
5. 戴陽 (366)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白話文:
戴陽 (366)
腹瀉,脈象沈而遲緩,病人臉色微微發紅,身體輕微發熱,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這種情況可能會出現頭暈目眩、出汗後症狀緩解。病人可能會有輕微四肢發冷的現象,原因是面部呈現虛陽上浮的「戴陽」徵象,根源在於下焦虛弱所致。
6. 下利脈症預後 (367)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白話文:
腹瀉時,若脈象快速且伴有口渴症狀,表示病情將自行好轉;倘若症狀未見改善,則必定會排出膿血,這是因為體內有熱邪的緣故。
7. 下利證別生死 (368)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白話文:
腹瀉之後,如果脈搏消失,手腳冰冷,經過一整天(24小時)後脈搏恢復,手腳轉暖的,表示有生機;如果脈搏一直沒有恢復的,則會死亡。
8. 下利死證 (369)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白話文:
主題:下利死證 (369)
內容:傷寒病患,一天腹瀉十幾次,脈象反而強勁有力的,是死症。
9. 通脈四逆湯 (370)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370)
症狀:腹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體內有寒而體表發熱,出汗且四肢冰冷,此時應服用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配方
- 甘草:二兩(炙過)
- 附子:大顆一枚(生用,去皮,切成八片)
- 乾薑:三兩(體質強壯者可增至四兩)
製法與服法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二合,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若服藥後脈象恢復正常,即表示痊癒。
10. 白頭翁湯 (371)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檗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話文:
白頭翁湯 (371)
症狀:
患有熱性痢疾且伴有肛門重墜感的人,適合服用白頭翁湯治療。
白頭翁湯配方
白頭翁 二兩
黃柏 三兩
黃連 三兩
秦皮 三兩
煎服方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煎煮至剩餘兩升藥液,過濾掉藥渣。溫熱時服用一升,若症狀未緩解,可再服用一升。
11. 四逆湯 (372)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腹瀉、腹部脹滿,同時身體疼痛的人,應先溫暖體內,再治療體表的症狀;溫暖體內適合用四逆湯,治療體表症狀適合用桂枝湯。
12. 白頭翁湯 (373)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腹瀉且想喝水的人,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用白頭翁湯治療。
13. 小承氣湯 (374)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白話文:
小承氣湯 (374)
如果出現腹瀉且胡言亂語的症狀,表示腸道內有乾燥的糞塊阻塞,此時適合服用小承氣湯。
14. 梔子豉湯 (375)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白話文:
腹瀉之後反而更加煩躁,用手按壓心窩部位感覺柔軟的,這是虛煩的症狀,適合服用梔子豉湯。
15. 嘔家自癒之機 (376)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白話文:
嘔吐患者若有癰腫化膿的情況,不可強行止嘔,待膿液排盡後自然痊癒。
16. 四逆湯 (377)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四逆湯 (377)
如果出現嘔吐且脈搏微弱,小便通暢,身體輕微發熱,又伴隨手腳冰冷的症狀,這種情況較難治療,可用四逆湯主治。
17. 吳茱萸湯 (378)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吳茱萸湯 (378)
症狀:乾嘔、吐出清稀口水泡沫,並伴有頭痛的患者,可用吳茱萸湯治療。
18. 小柴胡湯 (379)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嘔吐且發熱時,應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19. 胃中寒冷 (380)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白話文:
胃中寒冷 (380)
傷寒病患經過劇烈嘔吐和嚴重腹瀉後,身體極度虛弱,此時又大量出汗。若患者體表仍有鬱熱不散的現象,醫者誤以為需發汗解表,再給予水劑催汗,便會引發呃逆(打嗝)。這是因為患者胃中虛寒,無法承受寒涼水氣刺激所導致的。
20. 噦而腹滿之治 (381)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白話文:
[噦而腹滿之治 (381)]
傷寒患者若出現打嗝且腹部脹滿的症狀,應觀察其大小便狀況,判斷是排尿不暢還是排便不暢,針對問題疏通相應管道(如利尿或通便),症狀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