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1)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1)
1. 夫以為疾病至急
夫以為疾病至急,倉卒尋按,要者難得,故重集諸可與不可方治,比之三陰三陽篇中,此易見也。又時有不止是三陰三陽,出在諸可與不可中也。
白話文:
主題:疾病來勢緊急
內容:
一般人認為疾病發作時情況緊急,倉促之間查閱醫書,難以迅速找到關鍵治療方法。因此,我重新整理各種「適用」與「不適用」的治療方劑,並將其對照排列於三陰三陽的篇章中,這樣更容易查閱。此外,有些病症不僅限於三陰三陽的範疇,也會出現在這些「適用與不適用」的條目裡。
2.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濇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濇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白話文:
脈象濡軟而微弱,微弱的脈象主要出現在關脈部位,濡軟的脈象則顯現在寸脈(巔)處,微弱的脈象在上部(寸脈),澀滯的脈象在下部(尺脈)。脈微表示陽氣不足,脈澀則表示陰血虧虛。陽氣不足的人,容易因中風而汗出,同時伴有煩躁不安。陰血不足的人,會出現四肢冰冷且怕寒的症狀。如果陽氣微弱還強行發汗,會導致躁動不安、無法安眠。
3. 動氣在右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衂而渴,心苦煩,飲即吐水。
白話文:
動氣在右
如果氣機的異常活動出現在右側,此時不可使用發汗療法。若強行發汗,可能會導致鼻出血、口渴,並伴隨心中煩悶不適,甚至喝水後隨即嘔吐。
4. 動氣在左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
白話文:
左側有氣脈跳動的症狀時,不可使用發汗療法。若強行發汗,會導致頭暈目眩、汗出不止,以及肌肉抽動、筋脈跳動的現象。
5. 動氣在上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正在心端。
白話文:
動氣在上
氣往上衝動時,不可發汗。若發汗會使氣更往上衝,直衝到心口部位。
6. 動氣在下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心中大煩,骨節苦疼,目運惡寒,食則反吐,穀不得前。
白話文:
動氣在下
如果氣機擾動在下焦,不可發汗。若強行發汗,反而會導致無汗、心中極度煩躁、關節劇痛、頭暈目眩、怕冷,進食後會嘔吐,食物無法順利消化下行。
7. 咽中閉寒
咽中閉寒,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踡臥,不能自溫。
白話文:
喉嚨阻塞不通時,不可使用發汗法治療。若強行發汗會導致吐血、氣息微弱將斷、手腳冰冷,患者會想要蜷曲身體躺臥,且無法自行恢復體溫。
8.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白話文:
脈象呈現數、動、微、弱等表現的患者,不可使用發汗法治療。若強行發汗,會導致大便困難、腹部乾燥、胃部燥熱而心煩。這些症狀表面看似相似,但病因根源卻不相同。
9. 脈微而弱
脈微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
白話文:
脈象微弱而無力,虛弱的脈象出現在關脈部位,而濡軟的脈象則出現在寸脈部位;弦緊的脈象出現在上部,微弱的脈象出現在下部。弦脈表示陽氣運行不暢,微脈則代表陰寒內盛。上焦實熱而下焦虛寒,患者會想要溫暖。脈象微弱而帶弦緊屬於虛證,此時不可使用發汗療法,若強行發汗會導致畏寒顫抖,身體難以自行恢復。
10. 欬者則劇
欬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飢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欬而發汗,踡而苦滿,腹中復堅。
白話文:
咳嗽嚴重的人,會頻繁吐出涎沫,喉嚨必定乾燥,小便不暢,心中感到飢餓煩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作,症狀類似瘧疾,但只有發冷沒有發熱,身體虛弱而顫抖,咳嗽時會出汗,蜷縮身體並感到脹滿難受,腹部又會變得堅硬。
11. 厥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白話文:
主題:厥
內容:厥證患者若脈象緊繃,不可發汗治療。若強行發汗,會導致聲音混亂、咽喉沙啞、舌頭萎軟無力,甚至發不出聲音。
12. 諸逆發汗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言亂、目眩者死,命將難全。
白話文:
各種因誤用發汗法而導致的逆證,若病情輕微者較難治癒;若病情嚴重出現言語錯亂、頭暈目眩的症狀則會死亡,性命難以保全。
13. 欬而小便利
欬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汗出則四肢厥逆冷。
白話文:
咳嗽時小便通暢,如果出現小便失禁的情況,不可發汗治療,否則出汗後會導致四肢冰冷逆厥。
14. 傷寒頭痛
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飢;發汗則致痓,身強難以屈伸;熏之則發黃,不得小便;灸則發欬唾。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頭痛,伴隨陣陣發熱,症狀類似中風,常有輕微出汗,並自行嘔吐。若用瀉下法治療,會加重煩躁感,心中煩悶如同飢餓;若用發汗法治療,會導致痙攣,身體僵硬難以彎曲伸展;若用燻蒸法治療,會引發黃疸,小便不通;若用灸法治療,會引發咳嗽與唾液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