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飲

ZAO JIA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8%
胃經 28%
大腸經 13%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飲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皁莢性味歸經: 皁莢味苦,性寒,歸肺、脾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便瀉下的功效。
  2. 方劑主治: 皁莢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胸悶氣促等症狀。皁莢清熱解毒,可有效清除肺熱,化痰止咳,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皁莢在皁莢飲中發揮重要作用,是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的關鍵藥材之一。

皁莢飲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弊: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有清熱解毒、消積化痰之效。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可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二者配伍,一寒一溫,相得益彰,能減輕皁莢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胃。
  2. 增強藥效,促進藥物吸收: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之效,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皁莢的藥力更好地發揮,增強其清熱解毒、消積化痰的效果。

皁莢飲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皁莢性寒,味苦,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大棗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解皁莢的寒性和苦味,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
  2. 增強功效:皁莢善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大棗則能補益脾胃,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抵抗力。兩者合用,既能增強清熱解毒之效,又能扶正固本,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皂莢飲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皂莢飲出自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的《聖濟總錄》,主要用於治療肺痿骨蒸,咳嗽略吐膿血,病情嚴重者。

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皂莢飲主治「骨蒸,肺痿咳嗽,咯膿血病重者」。

  • 骨蒸: 指的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症狀為身體消瘦、低熱、盜汗、五心煩熱等,類似於現代醫學的肺結核等疾病的晚期表現。
  • 肺痿: 這裡的「肺痿」應是指肺部功能衰弱,氣陰兩虛的病症,表現為咳嗽氣短、痰少而粘、或乾咳無痰,甚則咳吐膿血等。
  • 咳嗽,咯膿血: 指咳嗽並伴有咳吐膿樣或血樣痰液,提示肺部有嚴重的感染或損傷。

治療原理分析:

古文雖未直接闡述方劑的完整組成和配伍原理,但根據已知的組成部分和功效可以推測其治療原理:

  1. 針對「肺痿骨蒸」: 大棗能補氣養血、健脾益胃,可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虛弱體質,增強機體抵抗力。
  2. 針對「咳嗽咯膿血」: 皂莢清熱解毒、消痰止咳,可能針對肺部的感染和炎症發揮作用,幫助清除痰液,緩解咳嗽。生薑溫胃散寒、發汗解表,可能有助於溫化痰飲,宣肺止咳。

綜合分析:

皂莢飲的治療原理可能是通過清熱解毒、消痰止咳、補氣養血等作用,改善肺部的病理狀態,緩解咳嗽咯膿血等症狀,並扶助正氣,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然而,由於缺乏完整的方劑組成和配伍信息,以上分析僅為推測,其具體的配伍原理和藥物相互作用仍需進一步考證。

總結:

皂莢飲主要用於治療肺痿骨蒸,咳嗽略吐膿血等重症患者。通過清熱解毒、消痰止咳、補氣養血等作用,改善肺部病理狀態和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傳統服藥法


皂莢1梃(長1尺者,炙黃.去皮子),白餳1兩,生薑半兩,乾棗7個(去核)。
上銼細,入餳,以酒1升,煮取半升,去滓。每服2合,食後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結核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癌咳嗽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三。 組成:皂莢1梃(長1尺者,炙黃,去皮子),白餳1兩,生薑半兩,乾棗7個(去核)。 主治:肺痿骨蒸,咳嗽略吐膿血,病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