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棗附湯以附子為君藥,原因有二:
其一,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三經,能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此方針對寒邪直中陽氣,導致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寒凝氣滯之證,附子溫陽散寒,振奮心陽,起到回天之力。
其二,棗附湯以大棗配伍附子,一則緩解附子的燥烈之性,防止溫補過度而傷陰;二則大棗甘溫,補中益氣,與附子相輔相成,起到溫陽補氣、散寒止痛的功效。
棗附湯中包含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方中常與具有較強峻猛之性的藥物,如附子等,配伍使用。大棗能緩和附子的燥烈之性,避免傷胃傷陰,使藥性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大棗能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為附子等藥物提供營養物質,使其更易發揮藥效。同時,大棗還能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溫陽補氣、散寒止痛的功效。
棗附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和胃降逆: 棗附湯以附子溫陽補氣,但附子性溫燥,易傷胃氣,導致胃中氣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生薑性溫,味辛,能和胃降逆,緩解附子對胃的刺激,防止其燥熱傷胃。
- 調和藥性: 棗附湯中,附子性熱,大棗性甘,生薑性溫,三者合用,相互調和,使藥性更趨平和,增強藥效。生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快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棗附湯的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所治「五臟氣虛發瘧」,其病機根源在於五臟陽氣虛弱,導致正氣不固,瘧邪乘虛侵襲。無論寒熱瘧型(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發作形式(單獨發作、連續發作或間歇發作),皆可運用,體現「異病同治」之原則。蓋五臟氣虛者,衛外之力薄弱,營衛失調,故瘧疾症狀多變,而本方旨在溫補內臟陽氣,從根本扶正以祛瘧邪。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附子(鹽製半枚)
- 鹽水浸泡七次,既減其燥烈之性,又引藥入腎,助命門真火。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其大熱之性可溫補五臟陽虛,尤其針對心腎二臟,提振一身之陽氣,使正氣充沛以抗瘧邪。
棗子(大棗七枚,服時再食3-5枚)
- 甘溫質潤,補脾益氣養血,與附子相配,一則緩和附子峻烈之性,二則通過補後天脾胃以資先天腎氣,間接助陽。服後再食棗,強化補益之力,尤其針對瘧疾耗傷氣血之病理特點。
生薑(七片)
- 辛溫發散,既能助附子溫通陽氣,又可解表散邪,針對瘧疾之「寒熱往來」發揮調和營衛之效。其與大棗配伍,仿仲景桂枝湯「薑棗調和營衛」之意,強化祛邪外出之能。
全方配伍邏輯:
以附子為君,直補陽氣;棗、薑為臣佐,一補一散。附子得棗則溫而不燥,得薑則通而不滯。三藥合力,使五臟陽氣復振,營衛調和,瘧邪自退。其效不拘瘧之寒熱類型,而重在「氣虛」之本,體現中醫「治病求本」之旨。煎服法中「當發日旦溫服」,順應陽氣升發之時機,助藥力直達病所。
傳統服藥法
附子半枚(鹽水浸泡7次),棗子7枚,生薑7片。
水煎服,當發日旦溫服,仍吃棗子3-5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助陽。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棗附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附子半枚(鹽水浸泡7次),棗子7枚,生薑7片。 主治:五臟氣虛發瘧,不問寒熱先後,及獨作、疊作、間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