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制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寒邪入侵,導致陽氣虛衰、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微欲絕等症狀,附子能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功能,達到回陽救逆之效。
- 配合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聖制湯中其他藥材,如桂枝、白芍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附子的加入,可以加強溫陽散寒的效果,並協同其他藥材,發揮更佳的療效。
附子性峻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聖制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聖制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生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症狀。
- 調和藥性: 聖制湯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藥物,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也能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聖制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下焦風冷,兩腳無力」,並提及「療劍南卑濕腳弱」。此二證皆與下焦陽虛、寒濕內侵相關:
- 下焦風冷:指腎陽不足,風寒之邪侵襲下焦,導致腰膝冷痛、雙腳痿軟無力,甚或步履艱難。
- 劍南卑濕腳弱:劍南(今四川一帶)地勢低窪潮濕,濕氣鬱遏陽氣,加上寒邪內犯,易致「腳弱」之疾(類似腳氣病,以下肢腫脹麻木、無力為主)。
此方以溫陽散寒、祛濕通絡為核心,針對陽虛寒濕下注之病機。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黑附子(炮):
- 性大熱,專入腎經,能溫補命門之火,散寒逐濕。《本草備要》言其「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 炮製後毒性減,取其溫陽固本之效,針對下焦陽虛之本。
- 生薑:
- 辛溫發散,外解風寒,內溫中焦,助附子通行陽氣。《藥性論》稱其「散風寒,去濕氣」。
- 與附子配伍(仿仲景四逆湯法),增強溫散寒濕之力。
- 生地黃汁(可略):
- 若加用之,意在佐制附子燥烈之性,兼養陰血以防溫燥傷津,適用於寒濕兼輕微陰虛者(如腳弱見津虧)。
2. 煎服法意涵
- 先煮附子、生薑:減附子毒性,專取溫通之效。
- 後下地黃汁:防久煎破壞其滋潤之性。
- 蜜收磁器:蜜緩藥性,磁器避金屬,存藥氣純性。
- 空腹服後飯壓:空腹助藥力直達下焦,飯壓防嘔逆(附子刺激性)。
3. 治療原理推導
- 溫陽化濕:附子補腎陽,生薑散寒濕,合而化解下焦寒濕凝滯。
- 通絡起痿:陽氣得復,寒濕得散,則經絡通暢,下肢無力自緩。
- 因地製宜:劍南濕重,此方溫燥為主,若濕熱腳氣則非所宜(故可略地黃以防滋膩)。
4. 邏輯延伸
若無地黃,則純為溫散之劑,適用於寒濕偏盛而無陰傷者;加地黃則兼顧津液,體現「溫陽不傷陰」的調衡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炮,去皮臍,銼細)7錢半,生薑5錢(細切)。
以水8合,煮減半,下生地黃汁2合,再煮7沸,和滓蜜收磁器中,經宿,平明濾清汁,空腹溫服,作1服,良久,以兩3匙飯壓之,每日1劑,3-4日效。一法無地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聖制湯, 出處:《元和紀用經》。 組成:黑附子(炮,去皮臍,銼細)7錢半,生薑5錢(細切)。 主治:下焦風冷,兩腳無力;亦療劍南卑濕腳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