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胃散

順胃散

SHUN WE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19%
胃經 19%
腎經 14%
心經 14%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順胃散中加入附子,是基於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胃痛、腹痛、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順胃散主治脾胃虛寒、寒邪內侵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而附子的溫陽散寒之性,正好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與方劑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順胃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在於其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之效。

生薑性溫,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助陽化氣,對於寒邪犯胃所致的胃寒、嘔吐、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同時,生薑還能和胃止嘔,對於胃氣不和、食積停滯等引起的嘔吐也有療效。

因此,順胃散中加入生薑,不僅能溫中散寒,更能和胃止嘔,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功效,達到治療胃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順胃散之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療「翻胃嘔吐」,乃中醫所述胃氣上逆、食入反出之症。古醫認為此證多因脾胃虛寒、陽氣衰微,致升降失常所致。方中以大附子配生薑汁之辛熱,旨在溫振中陽、散寒降逆,使胃氣得順,嘔吐自止。其「空腹服藥」「藥末舐舌」之法,尤重藥力直達中焦,避水之忌更突顯古人對陽氣護固之嚴謹。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1. 大附子
     ─ 性大熱,通行十二經,專補命門真火,古稱「回陽救逆第一品」。其溫腎陽而暖脾土,助脾胃運化之能,尤善解散沉寒痼冷。炮製時以薑汁反覆浸炙,既制毒性,更增溫中止嘔之效。

  2. 生薑汁
     ─ 取鮮薑自然汁,辛溫開散,擅「止嘔聖藥」之譽。生薑汁與附子相伍,形成溫散協同:生薑走而不守,宣通陽氣於外;附子守而不走,固護真陽於內。二者合用,既解附子峻烈之性,又引藥力專攻胃腑寒凝。

  3. 製法深意
     ─ 以炭火「井子」焙炙附子,暗合「火生土」之理。薑汁盡滲附片,使辛熱之性內斂,避免燥烈傷陰。末藥置掌心舌舐,既取「手心勞宮穴」屬心包經可溫通,亦使藥力漸透黏膜吸收,發揮持續溫煦之效。

邏輯推演治療機轉
此方構思直指「寒」與「逆」之病機:

  • 溫陽化陰:附子補火助土,生薑暖胃散飲,共逐中焦陰寒,恢復脾胃運化樞機。
  • 降逆止嘔:生薑汁降胃氣,附子鎮浮陽,使上逆之氣得攝。其製法保留揮發性成分,對嘔吐似有「藥氣同調」之妙。
  • 從治反佐:嘔吐本忌辛燥,然寒盛格陽時,反藉薑附之烈性「通因通用」,此即《內經》「甚者從之」之道。

全方簡峻而力專,體現古人「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辨治思維,適用於陰寒內盛、胃虛氣逆之證,其組方邏輯與現代「溫里袪寒、調節胃腸動力」之說亦有暗合。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枚,生薑半斤(肥嫩者,以新布揩去土,切片,爛研,取自然汁半盞,並不得犯生水)。
上以半斤硬炭熟火,用新瓦一片將火四周簇定為井子,將附子蘸薑汁置井子中,才幹又蘸,以薑汁盡為度,附子去皮臍,切片,為末。
每服半錢許,按手心內,遂旋以舌舐盡藥末,空心服。
不得犯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順胃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大附子1枚,生薑半斤(肥嫩者,以新布揩去土,切片,爛研,取自然汁半盞,并不得犯生水)。 主治:翻胃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