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薑生附湯
SHENG JIANG SHENG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肘後方》卷三,名見《三因》卷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薑生附湯] 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對於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冰冷、畏寒、脈微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助薑散寒,增強療效: 生薑性溫,亦具散寒之效,但單用生薑散寒力不足,而附子溫熱之力強,與生薑相配,可互相增強散寒之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生薑生附湯] 中加入附子,可發揮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並增強生薑的散寒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生薑生附湯中包含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解表止嘔的作用。對於寒邪犯胃,出現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症狀。
- 調和藥性: 生薑性溫,可以調和附子等寒涼藥物的寒性,防止寒涼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陽氣,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
因此,生薑生附湯中加入生薑,不僅可以溫中散寒,更能調和藥性,增強藥效,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薑生附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範疇以風、寒、痰、瘀為核心,共涵蓋三類病證:
中風急症
- 「頭身無不痛,顛倒煩滿欲死」:風邪外襲,經絡閉阻,氣血逆亂,故見周身劇痛、躁擾不寧。
- 「腹中切痛」:寒邪直中脾胃,陽氣被困,致急腹冷痛。
- 「卒中風,涎潮昏塞不知人」:痰涎隨肝風上壅,蒙蔽清竅,驟然昏迷,屬風痰閉阻之證。
陰寒凝滯證
- 「瘀冷癖氣」:寒凝血瘀成癖,積於胸腹,表現為硬滿刺痛。
- 「胸滿嘔沫」:寒飲內停,胃氣上逆,故胸悶泛吐涎沫。
陽虛痰阻證
- 「頭痛,飲食不消」:中焦虛寒,痰濁不化,清陽不升則頭痛,脾失運化則食滯。
此方既能急救中風閉證,亦能溫通內傷沉寒,體現「異病同治」之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臣配伍:
**生附子(6分)**為君,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力能:
- 破陰回陽:速逐內外寒邪,解救陽氣暴脫(如昏塞不知人)。
- 溫通經脈:散經絡之風寒,止痛(頭身痛、腹中切痛)。
- 化飲消痰:助陽以消陰翳,痰涎得溫則化(胸滿嘔沫)。
**生薑(3兩)**為臣,作用有三:
- 制附子毒性:經典減毒組合,久經臨驗。
- 協同溫散:生薑走表散風寒,助附子外解風邪、內化寒飲。
- 降逆止嘔:針對「嘔沫」「煩滿」等胃氣上逆證。
藥對特性:
- 生附子與生薑比例為1:5,側重生薑之護胃發表,制約附子烈性而不減其功效。
- 生薑「切」用保留辛香之氣,增強發散力,與生附子形成「溫中有散」格局。
治療原理: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生附子大熱入血分,溫通經脈,使氣血暢行,風邪無所依附而自散。陽氣流通,痰瘀自消
寒凝為痰瘀之根,附子壯命門之火,生薑開中焦之氣,陽氣周流則痰飲癖積自化。標本兼顧,急救與調理並行
急症時藉辛熱開閉醒神(如卒中昏迷),緩症時溫養臟腑以絕病源(如冷癖食不消)。
此方體現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與「寒者熱之」的治療大法,通過激發陽氣、通行氣血,解決風寒痰瘀膠結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附子6分, 生薑3兩(切)。
正氣,消痰,散風。
上切。
以水2升,煮取1升,分為再服。
忌豬肉、冷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薑生附湯, 出處:《肘後方》卷三。 組成:附子6分,生薑3兩(切)。 主治:正氣,消痰,散風。主治:中風,頭身無不痛,顛倒煩滿欲死,但腹中切痛者;卒中風,涎潮昏塞不知人;並主瘀冷癖氣,胸滿嘔沫頭痛,飲食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