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丁香散
XIAO DING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七引《博濟》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3.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肺經 19%
腎經 19%
胃經 19%
心經 12%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丁香散中包含丁香,主要由於丁香具有以下功效:
- 溫中降逆: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導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行氣止痛: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牙痛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小丁香散中加入丁香,旨在溫中降逆,行氣止痛,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小丁香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邪內侵所致的諸症。小丁香散主治寒邪客肺、氣逆喘咳,而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驅散寒邪,溫暖肺氣,有助於緩解喘咳症狀。
- 助藥力: 附子可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例如小丁香散中含有丁香、白芷等藥物,其藥性偏涼,而附子的溫性可以中和其涼性,使其藥力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損傷陽氣。
小丁香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之效,可緩解丁香辛辣刺激造成的寒涼之感,並助於藥力溫和地到達病竈。
- 調和藥性: 丁香性溫燥,生薑性溫和,兩者搭配使用,可相互調和,避免丁香過於燥烈而傷及正氣,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丁香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太平聖惠方》,主治「腸虛洩痢」,其病機當屬中焦虛寒、陽氣不固所致。臨床表現常見下痢清稀、腹冷隱痛、腸鳴泄瀉,甚或完穀不化。古代醫家以「腸虛」概括脾腎陽虛、運化失司之態;「洩痢」則指寒濕內蘊、腸腑不固之症。方中諸藥協力溫陽散寒、固腸止瀉,契合虛寒性泄痢之核心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性配伍邏輯
- 丁香(1分):辛溫芳香,專入脾胃腎經,古代視為「溫中降逆」要藥。《本草正》謂其「暖下焦,祛寒瀉」。此方用量輕靈,取其溫而不燥之性,既能醒脾開胃,又可引火歸元,止嘔固腸。
- 炮附子(1兩):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為「回陽救逆」第一品。經炮製後毒性減而溫裡之力存,《本草備要》言其「補命門火,逐風寒濕」。此方重用附子,直祛臟腑沉寒,振奮脾腎之陽,以復腸道固攝之能。
- 生薑(2兩):辛溫走表入裡,與附子同炒後,既增強溫中止瀉之效,又制附子毒性。《藥性論》載其「開胃氣,止霍亂,泄痢」。生薑量倍於附子,佐制之餘更助散寒溫中,協調藥勢。
製法與增效關鍵
- 同炒黃色:遵循「藥性相制」原則。生薑汁浸潤附子,緩其烈性;炒製過程使辛溫之氣交融,助藥力直入中焦。此製法亦見於《本草綱目》「附子得薑則守」之論,強化溫守而不走竄之效。
- 粥飲調服:粳米粥性甘平,顧護胃氣,助藥力緩行腸道。此法暗合「治瀉先實脾」之旨,兼防溫藥傷津之弊。
方劑作用層次
- 溫腎暖脾:附子補命門之火,丁香溫中焦之寒,形成「火土相生」之勢,從根本解決腸虛失固。
- 散寒止瀉:生薑外散寒邪,內化濕滯;丁香兼能芳香化濁,針對瀉痢之標。全方標本兼顧,重在復陽氣以斂腸滑。
此方體現宋以前「溫補為先」的治瀉思路,尤其適合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後世《聖濟總錄》亦沿用此方加減治療「冷痢不止」,足見其臨床價值。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分,附子1兩(炮製,去皮,切作片子),生薑(去皮)2兩(細細切用)。上藥除了香外,同於銚子內炒令黃色,碾細為末。
每服1錢,溫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丁香散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小丁香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引《博濟》。 組成:丁香1分,附子1兩(炮制,去皮,切作片子),生薑(去皮)2兩(細細切用)。 主治:腸虛泄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