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傳統功效
1. 健脾胃
丁香,其健脾胃功效歷來受到重視。多部古代醫籍均有記載其溫中、暖脾胃的特性,並闡述了其作用機制。
《中國藥典》指出丁香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諸多症狀,如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及心腹冷痛等。此處強調了丁香溫中之性,能有效改善脾胃虛寒所導致的消化不良及腹痛等問題。
《神農本草經》及《日華本草》則更側重其溫補作用。其記載丁香可「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這些功效說明丁香不僅能溫暖脾胃,緩解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胃氣上逆、反胃等症狀,更能溫補腎陽,從而改善因腎陽虛弱所致的腰膝冷痛等問題。其中「反胃」的記載,更直接指向丁香對脾胃功能紊亂的改善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病理機制上深入闡述了丁香健脾胃的原理:「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蓋脾胃為倉凜之官,飲食生冷,傷於脾胃,留而不去,則為壅塞脹滿……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這段文字說明,脾胃虛寒導致的飲食停滯、脹滿等症狀,皆可用丁香辛溫之性來溫煦脾胃,促進氣機運行,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丁香溫中行氣,化解脾胃寒邪的機制,在古代醫家看來,是其健脾胃功效的根本所在。綜上所述,丁香溫中、散寒、理氣,對調理脾胃虛寒具有顯著功效。
2. 止嘔
丁香其止嘔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經現代藥典佐證。其止嘔機理主要源於其溫中降逆的特性。
《中國藥典》明確指出丁香具有「溫中降逆」的功效,並將其應用於「呃逆嘔吐」等症狀。這說明丁香能溫煦脾胃,調理氣機,使逆亂之氣得以下降,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這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論述不謀而合。《神農本草經疏》認為:「丁香,其主溫脾胃、止霍亂壅脹者……辛溫暖脾胃而行滯氣,則霍亂止而壅脹消矣。」 此處的「霍亂」多指急性胃腸炎引起的嘔吐腹瀉,說明丁香通過溫暖脾胃,促進氣機運行,消除壅滯,從而達到止嘔止瀉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則從更廣泛的角度描述了丁香的功效,其中「反胃」即指胃氣上逆導致的嘔吐。 「日華本草」的記載更進一步指出丁香能「治口氣,反胃」,說明其不僅能治療由胃寒引起的嘔吐,也能處理一些與胃氣上逆相關的症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及現代藥典均肯定了丁香的止嘔功效。其作用機制主要在於溫中降逆,通過溫暖脾胃,調理氣機,消除胃腸道的壅滯,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其功效的廣泛性,也使其在治療不同原因引起的嘔吐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3. 溫裡溫中
丁香,一味芳香辛溫的中藥,其溫中、溫裡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功效卓著。
《中國藥典》簡潔明瞭地指出丁香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等症狀,更能治療心腹冷痛及腎虛陽痿。此處強調了丁香溫暖脾胃、調理氣機的作用,並點明其對腎陽不足的改善效果。
《神農本草經》及其後衍生的《日華本草》則更為詳盡地描述了丁香的應用。其記載丁香能「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殺酒毒,消痃癖,除冷勞」,涵蓋了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及其他相關疾病。這表明丁香的溫暖作用不僅限於脾胃,更能溫煦腎陽,改善因陽氣不足導致的諸多病症。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病機角度深入分析了丁香的溫中作用。「脾胃為倉凜之官」,若飲食生冷,損傷脾胃,則易導致壅塞脹滿、嘔吐泄瀉等症。丁香辛溫之性,能溫暖脾胃,行氣消滯,從而解決這些問題。文中更提到丁香治療齒疳及風毒諸腫,說明其辛溫散結、除穢濁之效,也與其溫裡作用相關,能驅散體內寒邪濕邪。
綜上所述,丁香單方「溫裡溫中」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溫暖脾胃,調理氣機,並溫煦腎陽,從而改善因寒邪、虛寒導致的諸多病症。其作用機理涉及多個臟腑,療效廣泛。
丁香的現代功效
1. 解熱作用
丁香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丁香酚,具有解熱作用。在IL-1引起的發熱兔模型中,靜脈注射小劑量丁香酚可以觀察到退熱效果。比較口服丁香酚與乙酰氨基酚的解熱效果,丁香酚的解熱作用更強。丁香酚的解熱機制與乙酰氨基酚相似,都是通過抑制腦內前列腺素 (PG) 的合成來達到解熱目的。
2. 抗凝血
丁香的抗凝血作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出一定的量效關係。具體而言,丁香水提物在不同劑量下,對凝血指標產生不同影響。
當丁香水提物以10g/kg劑量給予時,凝血酶原消耗時間(PCT)顯著縮短,數值為11.2±0.56秒,相較於對照組的20.7±1.4秒,顯示此劑量下可能促進凝血早期階段。然而,當劑量提高至20g/kg時,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V因子(VF)均顯著延長,分別為20.1±2.39秒、50.7±4.3秒、18.7±4.0秒,而PCT則顯著縮短至14.3±2.59秒,對照組PT、KPTT、VF、PCT分別為15.5±0.8秒、31.7±4.6秒、14.9±0.8秒、20.7±1.4秒。M因子和凝血酶時間(TT)則未觀察到明顯變化。
丁香油方面,在0.075ml/kg劑量下,PT和KPTT均有顯著延長,分別為18.2±1.5秒和42.2±5.4秒,對照組為15.5±0.8秒和31.7±4.6秒。當劑量增至0.15ml/kg時,PT亦有明顯延長,達到18.4±1.9秒,同時纖維蛋白原凝固時間(FCT)、KPTT和TT均呈現不同程度的延長。然而,無論是何種劑量,V因子和Ⅷ因子均未觀察到明顯變化。
進一步研究顯示,丁香水提物和丁香油均參與了兩個凝血系統的調節,但對於V因子和M因子的影響較小。在預防血栓形成方面,堵塞時間(OT)的實驗數據顯示,對照組為681±30秒,肝素100u/kg組為1110±120秒,丁香水提物10g/kg和20g/kg分別為646±36秒和724±55秒,丁香油0.075ml/kg和0.15ml/kg分別為754±37秒和777±31秒,表明丁香水提物和丁香油都具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且丁香油的作用似乎強於丁香水提物。
3. 其他功效
-
止痛作用機制: 《藥性論》記載丁香“治冷氣腹痛”,可能涉及到以下機制:
- 解痙作用: 丁香可能含有能夠鬆弛胃腸道平滑肌的成分,從而緩解因肌肉痙攣引起的腹痛。具體的作用靶點可能包括鈣離子通道、鉀離子通道等,影響平滑肌細胞的收縮。
- 抗炎作用: 部分腹痛可能與炎症反應有關。丁香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具有抑制炎症介質釋放的作用,例如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因子的合成,從而減輕炎症引起的疼痛。
- 神經調節作用: 丁香可能作用於胃腸道的感覺神經,降低神經的敏感性,從而減少疼痛的傳遞。具體機制可能涉及對TRP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的調節。
-
消化促進作用機制: 《日華子本草》提及丁香能“治口氣,反胃”,可能與以下作用相關:
- 抗菌作用: 口氣的產生往往與口腔細菌滋生有關。丁香可能具有抗菌活性,抑制口腔細菌的生長,從而減少異味的產生。作用機制可能包括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干擾細菌的代謝等。
- 促進胃腸蠕動: 反胃可能與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有關。丁香可能具有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加速胃內容物的排空,從而緩解反胃的症狀。具體作用可能涉及刺激胃腸道的神經末梢,增加胃腸道的收縮。
- 抑制胃酸分泌: 丁香可能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從而減少胃酸對食道的刺激,緩解反胃的症狀。作用機制可能包括抑制壁細胞的活動,減少胃酸的產生。
-
腎氣相關作用機制: 《日華子本草》提及丁香“療腎氣,奔豚氣…”,這部分功效的現代藥理分析較為複雜,需要考慮腎臟的內分泌、神經調節等多個方面。基於古代醫學的描述,可能涉及以下方面:
- 溫陽作用: 傳統中醫認為腎氣虛弱與陽氣不足有關。丁香可能具有溫陽補腎的作用,改善腎臟的功能,從而緩解相關症狀。具體作用機制可能涉及促進腎上腺素等激素的分泌,提高機體的代謝水平。
- 調節水液代謝: 腎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調節體內的水液代謝。丁香可能具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改善因腎氣不足引起的水腫等問題。具體作用機制可能涉及調節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影響腎小管對水分的重吸收。
- 鎮靜作用: “奔豚氣”在中醫上是指氣體上衝的感覺,可能與神經系統的興奮有關。丁香可能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緩解神經的興奮,從而減輕“奔豚氣”的症狀。作用機制可能涉及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影響神經遞質的釋放和傳遞。
4. 抗過敏
丁香水浸液的抗過敏作用,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 抑制肥大細胞脫顆粒引起的全身性過敏反應: 丁香水浸液能有效抑制實驗動物由48/80(一種肥大細胞脫顆粒劑)誘導的全身性過敏反應。實驗結果顯示,丁香水浸液的IC50值為31.25mg/kg,顯示其抑制效果。通過測量血液中的組胺含量,發現丁香水浸液能顯著降低由48/80誘導的組胺釋放,從而減輕過敏反應。
- 抑制被動皮膚過敏反應 (PCA): 丁香水浸液能有效抑制抗二硝基苯基 IgE 誘導的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無論是靜脈注射 (IC50 = 17.8mg/kg) 還是灌服給藥 (IC50 = 19.81mg/kg),都顯示出較強的抑制效果。
- 抑制組胺釋放: 丁香水提物能抑制大鼠腹膜肥大細胞釋放組胺,且抑制作用與劑量相關。在SAF B劑量為250~1000mg/kg時,丁香水提液能顯著抑制組胺的釋放,明顯降低其在血液中的水平。
- 作用機制推測: 丁香水提液的抗過敏作用機制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抑制磷酸二酯酶 (phosphodiesterase) 活性,從而提高細胞內鈣離子 (Ca+) 的釋放,進而加強肥大細胞膜的穩定性,最終起到抗過敏作用。
5. 抗潰瘍
1. 抗潰瘍作用的驗證:
丁香的不同提取物展現出選擇性的抗潰瘍效果。
- 丁香醚提取物: 針對吲哚美辛加乙醇誘導的小鼠胃潰瘍,以及鹽酸誘導的大鼠胃潰瘍,具有抑制作用。 具體劑量為小鼠0.15ml/kg 和0.3ml/kg,大鼠0.08ml/kg 和0.15ml/kg。
- 丁香水提物: 針對水浸應激性小鼠和鹽酸性大鼠胃潰瘍,具有抑制作用。具體劑量為小鼠10g/kg 和 20g/kg, 大鼠 5g/kg 和10g/kg。
- 然而,這兩種提取物在抑制水浸應激性小鼠和結扎幽門性大鼠胃潰瘍形成方面,均未表現出明顯效果。
2. 抗潰瘍活性成分的推測:
- 丁香酚: 作為丁香揮發油的主要成分,能顯著增加胃粘液分泌,但不會增加胃酸酸度。因此,丁香酚被認為是丁香抗潰瘍的潛在活性成分。
3. 對胃酸分泌的影響:
- 丁香水浸出液: 在犬的實驗中,能顯著增加胃液總酸排出量(增加6倍)和胃蛋白酶活力(提高26.9%)。阿托品可以拮抗這種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
- 機制推測: 丁香水提物中的水溶性乙酰膽鹼酯酶抑制成分可能是刺激胃酸分泌的原因。這種成分可能會減弱丁香水提物的抗潰瘍效果。
6. 抗炎鎮痛
丁香的抗炎鎮痛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顯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抗炎作用:
- 抑制小鼠耳廓腫脹: 丁香的醚提物和水提物均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且水提物效果更佳。具體而言,在小鼠耳廓腫脹模型中,丁香水提物高低劑量組的腫脹抑制率分別達到79.5%和56.8%。
- 降低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 丁香醚提物和水提物能對抗乙酸引起的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水提物的作用更為顯著。在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實驗中,丁香水提物高劑量組的抑制率達到64.5%。
- 抑制大鼠足跖腫脹: 丁香醚提物和水提物均具有抗角叉菜膠性足跖腫脹的作用,且水提物作用強度和持續時間更長,作用維持6小時以上。
-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謝: 丁香的抗炎作用部分歸因於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謝。花生四烯酸通過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兩條通路代謝,而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對這兩條通路均有影響。
2. 鎮痛機制:
- 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 丁香酚和乙酰丁香酚能夠可逆性地抑制多種組織細胞合成前列腺素 (PG)。在離體實驗中,它們對PG合成的IC50值遠低於阿司匹林,與吲哚美辛相當,表明其抑制PG合成的潛力。丁香酚在低濃度下即可抑制小鼠乳房腫瘤上皮細胞合成PG。
- 抑制環氧化酶活性: 丁香酚很可能是通過抑制環氧化酶,阻斷PG的合成,從而發揮抗炎鎮痛作用。它在抑制兔腎髓質微粒體合成PG時,不影響ATP酶、葡萄糖-6-磷酸酶和乳酸脫氫酶的活性,提示其抑制作用并非通過影響能量相關的代謝酶。
- 抑制血栓素(TXB2)合成: 丁香酚能夠顯著抑制兔血小板合成TXB2,並對12-羥二十碳四烯酸的合成有抑制傾向。給兔灌服丁香酚或乙酰丁香酚,可顯著抑制血液凝固期間TXB2的生成。
- 抑制脂氧化酶活性: 丁香酚在一定濃度下能抑制羊精囊微粒體中脂氧化酶反應,並濃度依賴性地抑制人多形核細胞中5-羥二十碳四烯酸和15-羥二十碳四烯酸的形成,表明丁香酚是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通路抑制劑。
- 清除自由基: 丁香酚作為抗氧化劑,能夠清除自由基中間體,進而阻斷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兩條通路。
7. 改善消化系統
丁香,性溫味辛,主要歸經於脾、胃,其藥理作用在改善消化系統功能上表現卓著。其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緩解作用。
丁香能有效刺激胃液分泌,特別是胃酸與消化酶,從而顯著提升胃部對食物的分解能力,加速消化過程,改善食慾不振及餐後飽脹感。其辛溫特性,有助於溫暖脾胃,驅散因寒濕導致的消化功能遲滯,使胃腸蠕動更為協調有力。這對於經常感受腹部冷痛或消化緩慢者尤為適宜。
此外,丁香在調節腸道微生態平衡方面亦有其獨到優勢。其活性成分如丁香酚展現廣譜抗菌作用,能有效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群的過度生長,同時保護益生菌,從而改善腸道環境,減輕炎症反應。此作用機制有助於緩解因菌群失衡引發的腹瀉或便秘,並對腸炎引起的腹痛、腹瀉提供舒緩。
綜觀而言,丁香透過促進消化液分泌、平衡腸道菌群、溫暖脾胃及抗菌消炎等多重藥理途徑,全面提升消化系統的運作效率與健康狀態,有效緩解多種消化道不適。
8. 抗發炎
丁香的抗發炎藥理功效,主要源於其所含的丁香油。丁香油中兩種關鍵活性成分為丁香酚與丁香烯,此二化合物皆被證實為強效的抗菌與抗炎劑。它們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與真菌的生長,減少因微生物感染所引發的炎症反應,從而從根本上緩解炎症。這種抗菌特性在多種感染性炎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除了直接的抗菌作用,丁香酚與丁香烯亦能直接作用於發炎部位,發揮舒緩炎症的功效。丁香油更具備促進血液循環的特性,能顯著改善局部的血液供應。良好的血流有助於加速代謝廢物和炎症介質的清除,同時將修復所需的營養和免疫細胞輸送到受損區域,進而加速炎症的消退與組織的修復。這是一個關鍵的生理調節機制,有助於恢復身體的平衡狀態。
此外,丁香在消化系統方面的應用同樣值得關注。它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對於緩解胃痛和腹脹等消化道不適症狀亦能提供幫助。這些綜合效應使得丁香不僅在應對炎症方面展現出多重藥效,其對消化功能的益處也使其在傳統醫學中佔有一席之地。總體而言,丁香油藉由其核心成分的抗菌、直接抗炎與改善循環等多重路徑,共同發揮其顯著的抗發炎功效。
9. 鎮靜
丁香,作為一種廣泛應用的天然香料與藥材,其藥理功效多元,尤以其顯著的鎮靜安神作用備受關注。其核心作用機制歸因於內含的活性成分——丁香酚。丁香酚能夠直接作用於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發揮溫和的抑制效果,從而有效緩解神經緊張與焦慮情緒。
對於因思慮過度、壓力累積而導致的心煩意亂、難以入眠等困擾,丁香所帶來的安撫作用尤為顯著。它有助於平穩情緒、放鬆身心,為人們營造一個更利於進入深度睡眠的生理條件。透過鎮靜中樞神經,丁香可以減少腦部過度活躍的思緒,讓心緒歸於平靜,從而改善睡眠品質。這使得丁香在應對現代生活常見的焦慮與失眠問題上,展現出其作為天然助眠劑的潛力。除了其鎮靜功效,丁香亦被傳統醫學用於調理消化系統,增進食慾,並緩解胃部不適,但其在情緒安撫與睡眠改善上的潛力,使其在現代生活中成為一種備受推崇的自然選擇。
10. 降血糖
丁香在中醫理論中性溫味辛,其於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降血糖潛力。研究指出,丁香所含之丁香酚為關鍵活性成分之一。丁香酚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此酶負責將多醣和寡醣分解為可吸收的單醣。透過抑制此酶,可顯著減少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進而有助於餐後血糖的穩定。
此外,丁香中亦含有丁香酸。藥理分析顯示,丁香酸能夠刺激胰臟β細胞,增加胰島素的分泌。胰島素是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其分泌量的增加有助於促進血液中葡萄糖向細胞的轉運與利用,加速葡萄糖的代謝過程,從而降低血糖水平。丁香油同樣不容忽視。其研究顯示,丁香油對於改善胰島素抵抗具有積極作用。胰島素抵抗是指身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遲鈍,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丁香油能提升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身體對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和代謝,進而緩解高血糖狀態。綜合來看,丁香透過多種機制共同作用,展現其在血糖調節方面的潛在效益。
11. 抗菌抗病毒
丁香,作為藥食兼用之佳品,其卓越的抗菌與抗病毒效能,深植於其特有化學成分的精妙協同作用。主要活性成分,尤以丁香油中豐沛的丁香酚(Eugenol)與丁香烯(β-Caryophyllene)為核心。
丁香酚,此類酚類化合物,被公認為丁香中最具代表性的藥效基團之一,展現出極其顯著而廣譜的抗菌能力。它能有效抑制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常見革蘭氏陽性與陰性細菌的生長與繁殖,透過干擾微生物細胞壁合成、破壞細胞膜完整性等多重機制發揮作用。此外,丁香酚對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亦具強效抑制作用,證實其廣泛的抗微生物譜。在抗病毒領域,丁香酚亦不容小覷,研究顯示其能不同程度地干預多種病毒的複製週期及病毒顆粒對宿主細胞的侵染過程,對若干病毒株展現直接抑制活性。
而丁香烯,作為丁香油中另一重要的倍半萜類揮發性成分,亦能獨立發揮其強勁的殺菌與抗病毒潛力。它與丁香酚共同構築起丁香植物的天然防禦屏障,兩者之間或存在協同增效作用,共同抵禦外來病原侵襲。丁香油的整體應用,透過這些活性化合物的綜合貢獻,不僅直接針對並清除多種微生物,更被認為能有效促進人體免疫系統功能的提升,從而顯著增強宿主抵禦各類感染性疾病的能力,為機體提供全方位的內在保護與健康維護。
12. 止痛功效
丁香作為一種流傳甚廣的香料與藥材,其顯著的止痛功效歷來為醫學界所關注。究其藥理機制,丁香之所以能有效緩解疼痛,主要歸因於其所蘊含的豐富丁香油成分。此丁香油中,關鍵活性物質為丁香酚(Eugenol)與丁香油酚(Caryophyllene)。
這兩種化合物皆被證實為天然的止痛劑與卓越的抗炎劑。它們能從生物化學層面發揮作用,透過抑制神經遞質的釋放,有效阻斷疼痛信號的傳遞,進而顯著緩解身體各部位的疼痛症狀。丁香酚的局部麻醉特性尤其突出,能夠直接作用於神經末梢,降低其敏感性。
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早已廣泛驗證丁香在止痛方面的顯著效用。無論是惱人的頭痛、急性牙痛的劇烈疼痛、消化系統引發的胃痛,乃至於風濕性關節炎帶來的關節痛,丁香皆展現出可靠且快速的止痛效果。其獨特的天然屬性,使其在緩解疼痛的同時,未察覺到傳統止痛藥常見的副作用,故被視為一種安全且高效的天然止痛良藥。這種由內而外的止痛與抗炎作用,使其在天然療法領域佔據重要地位。
13. 抗氧化
丁香中的丁香油、丁香酚與丁香酸都具有抗氧化功效,它們能夠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並且減少自由基的產生。丁香酚和沒食子酸是丁香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即使經過射線處理,丁香的抗氧化活性也不會改變。
研究顯示,丁香酚在低濃度下就能抑制 H2O2/Ca²+ 催化的人紅細胞膜脂質過氧化反應。當丁香酚濃度達到 200 pmol/L 時,其抑制率可達 62%。丁香酚也能在低濃度下抑制苯甲酰過氧化物 (BPO) /Ca²+ 催化的人紅細胞膜脂反應,且當濃度大於 100 μmol/L 時,可以完全抑制該反應的發生。
從作用機制來看,丁香酚通過非競爭性的方式對抗 Ca²+ 催化反應,進而抑制羥自由基的形成,從而保護細胞膜脂質免受氧化損傷。此外,丁香的抗氧化作用亦可促進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進一步降低氧化損傷的風險。
丁香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丁香的炮製
- 除去雜質
- 篩去灰屑
- 用時搗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丁香注意事項
- 畏鬱金,熱病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 不可見火,畏鬱金。
- 氣血勝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氣也。
- 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避免使用。
- 脾胃虛寒、氣滯血瘀、肝膽濕熱等體質的人應避免使用。
- 長期或大量使用會引起中毒,導致頭暈、惡心、嘔吐等不適症狀。
- 與某些藥物如抗凝血藥等可能產生相互作用,導致不良反應。
丁香相關的方劑
丁香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丁香含有的化學成分
揮髮油 (丁香油)(Volatile oil (Clove oil)), 丁香酚(Eugenol), 乙酰丁香酚(Acetyleugenol), 丁香烯(caryophyllene), 甲基正戊酮(Methyl amyl ketone), 甲基正庚酮(Methyl heptyl ketone), 香莢蘭醛(Vanillin),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鞣質(Tannin), 脂肪油(Fatty oil), 蠟(Wax)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