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銀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丁香氣味濃烈,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有助於其他藥物的發揮作用。香銀丸中往往還包含有其他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藥材,丁香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香銀丸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表祛暑: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的功效。香銀丸常用於治療暑熱傷津,口渴咽乾,煩躁不安等症狀,葛根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解表祛暑、清熱生津的作用。
2. 疏散風寒:葛根還能疏散風寒,通經活絡,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不利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香銀丸在治療暑熱的同時,也能兼顧風寒之邪,使藥效更加全面。
香銀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其 燥濕化痰 和 降逆止嘔 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香銀丸主要用於治療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痰多粘稠、胸悶不舒、噁心嘔吐等症狀。
半夏能 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並 抑制嘔吐反射,達到止嘔的效果。此外,半夏還能 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肺部的熱毒,進一步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中藥方劑「香銀丸」中的「水銀」具有燒灼和清熱解毒的作用。水銀在中醫中具有消炎和解毒的效果,但由於其毒性較強,使用時需要非常謹慎。在「香銀丸」中,水銀的主要作用是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於毒熱引起的疾病。儘管其效果顯著,但由於其毒性,應該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銀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小兒嘔吐」,其選藥與劑型設計均符合小兒生理特點與嘔吐病機。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脾胃虛弱,易受寒邪、痰濕或飲食積滯影響,導致氣機逆亂而嘔吐。方中以溫中止嘔、化痰降逆為核心,配合輕柔劑量(麻子大丸劑),適合小兒服用的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丁香(1兩)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為溫中止嘔要藥。《本草正》載其「溫中快氣,治上焦呃逆翻胃」,能降逆氣、散胃寒,尤善止嘔噦,針對小兒因寒或脾胃虛弱引起的嘔吐。
乾葛(1兩)
- 即葛根,性甘辛平,歸脾胃經。《別錄》言其「療嘔吐」,具有升清陽、解肌作用,可緩解脾胃氣機不暢所致的嘔逆。與丁香配伍,一升一降,調和脾胃氣機。
半夏(半兩,湯浸焙)
- 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經炮製後毒性減弱。《藥性論》稱其「消痰涎,開胃健脾,止嘔吐」,善化痰濕、降逆止嘔,針對痰濕中阻或胃氣上逆的嘔吐。
水銀(半兩)
- 性寒重墜,有毒,古方中極少用於內服,但此方配伍特殊。其質重沉降,可鎮逆氣,《本草綱目》提及「鎮墜痰逆嘔吐」,推測與他藥同研後減其毒性,取其重鎮降逆之性,助止嘔效果。
配伍與製法特點
- 生薑汁為丸:生薑本身為止嘔聖藥,兼能解水銀、半夏之毒,增強溫中止嘔之功。
- 金銀湯送服:金銀(可能指金銀花或金銀箔)有清輕之性,或取其安神、清熱之效,反佐溫藥之燥,兼顧小兒易虛易熱體質。
整體方義
此方以溫中降逆為主,佐以化痰、調氣。丁香配半夏,溫化痰濕、和胃止嘔;乾葛升清以防降藥太過;水銀鎮逆,然其用需謹慎,可能僅限於頑固嘔吐。全方體現「寒熱並調、升降相因」的思維,符合小兒嘔吐多因寒夾痰、氣機紊亂的病機。
傳統服藥法
丁香1兩,乾葛1兩,半夏(湯浸7次,切,焙)半兩,水銀半兩。
上為細末。將水銀與藥同研勻,生薑汁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2至5-7丸,煎金銀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銀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丁香1兩,乾葛1兩,半夏(湯浸7次,切,焙)半兩,水銀半兩。 主治:小兒嘔吐。
香銀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藿香葉(去土)1兩,丁香(大者)60枚,草豆蔻仁(大者)4枚,附子(炮,去皮臍,取末)1錢,生硫黃1錢,水銀1錢。 主治:一切吐逆,粥藥不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