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白丸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聖白丸主治痰飲阻肺,咳嗽氣喘,胸悶嘔逆等症,半夏可化痰降逆,止嘔止咳,緩解痰飲壅塞所致的胸悶氣喘,以及噁心嘔吐等症狀。
- 燥濕化痰: 半夏兼具燥濕化痰之效。聖白丸中常與其他燥濕化痰藥物配合使用,如茯苓、白朮等,共同作用於痰飲濕濁,使其消散,改善呼吸道阻塞,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聖白丸中加入丁香,主要原因有二: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聖白丸主要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丁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丁香還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聖白丸中常加入其他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材,丁香的加入可以加強此功效,對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有輔助治療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聖白丸」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功效簡述
「聖白丸」由半夏與丁香兩味藥物組成。半夏具有化痰止咳、和胃降逆的功效,而丁香則以溫中散寒、健脾開胃見長。古籍記載,「聖白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吐逆。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文記載,可將「聖白丸」的治療原理歸納如下:
針對小兒吐逆病機: 小兒吐逆,病機複雜,但《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所載諸方可見端倪。如「白魚灰散」針對的是「涎壅吐乳」,提示吐逆與體內痰涎壅盛有關。而「丁香散」則用於治療「胃虛氣逆」,表明胃氣上逆是引起吐逆的重要原因。「聖白丸」主治小兒吐逆,亦需考慮此二者。
半夏化痰降逆: 「聖白丸」選用半夏,其性辛溫,具有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小兒體質稚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受濕邪困擾,導致痰飲內生,上逆於胃,引發吐逆。半夏能有效化解痰濕,使胃氣恢復順降,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丁香溫中散寒: 丁香辛溫,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小兒脾胃虛寒,易導致胃氣上逆,引發嘔吐。丁香溫煦脾陽,散寒止痛,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使胃氣得以正常下降,亦可幫助止嘔。
兩藥合用,相輔相成: 半夏與丁香合用,既能化解痰濕,又能溫中散寒,一則降逆,一則溫補,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止嘔的功效,使胃氣恢復和降。
比較分析
將「聖白丸」與《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中其他治療小兒吐逆的方劑進行比較,可進一步理解其獨到之處:
- 「白魚灰散」: 主要用於治療百日內嬰兒的「涎壅吐乳」,偏重於化解痰涎。
- 「丁香散」: 主要用於治療「胃虛氣逆」引起的嘔吐,側重於溫中散寒。
- 「白朮散」: 針對吐逆兼有喘促症狀,更為複雜。
「聖白丸」獨特之處在於其配伍簡潔,僅用半夏和丁香兩味藥物,但能同時照顧到痰濕和胃氣上逆兩個方面,可見其配伍之精妙。
總結
「聖白丸」通過半夏的化痰降逆與丁香的溫中散寒,共同作用於小兒吐逆的病機,使胃氣順降,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其配伍精簡,療效確切,是治療小兒吐逆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半夏半兩(湯洗十次,竹刀切作片子,焙令乾),丁香半兩。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0-15丸。溫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聖白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 組成:半夏半兩(湯洗10次,竹刀切作片子,焙令乾),丁香半兩。 主治:小兒吐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