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吐丸

定吐丸

DING T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腎經 12%
肝經 12%
肺經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定吐丸中添加丁香,主要基於其止嘔納氣的功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止瀉之效。

其溫中降逆的作用可溫暖脾胃,驅寒止嘔;而止嘔止瀉的作用則可緩解因寒邪犯胃或脾胃虛弱導致的嘔吐、腹瀉等症狀。

因此,丁香在定吐丸中,可以起到溫胃止嘔、和胃降逆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嘔吐症狀,達到定吐的效果。

定吐丸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嘔降逆: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定驚止搐、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風內動、痰濁上逆引起的嘔吐,全蠍能起到鎮驚熄風,降逆止嘔的作用,使患者的嘔吐症狀得到緩解。
  2. 化痰散結: 全蠍還具有一定的化痰散結作用,可以幫助清除胃腸道中的痰濁,進而減輕噁心嘔吐的症狀。

總而言之,全蠍在定吐丸中的加入,是根據其寒性降逆、化痰散結的特性,用以治療因肝風內動、痰濁上逆引起的嘔吐症狀。

定吐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利用其止嘔降逆的功效。半夏味辛、苦,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

在定吐丸中,半夏主要發揮降逆止嘔的作用。其能燥濕化痰,清除脾胃濕濁,並能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此外,半夏還能消痞散結,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進一步促進嘔吐的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定吐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定吐丸主治小兒因驚恐或飲食不節所致的消化功能紊亂,具體表現為:

  1. 「驚食」:小兒受驚後氣機逆亂,影響脾胃運化,導致乳食停滯。
  2. 「胃管不快」:胃氣上逆,脘腹不舒,可能伴隨脹悶或疼痛。
  3. 「吐逆乳食」:嘔吐未消化之乳汁或食物,屬胃氣不降之證。
  4. 「心胸發熱」:因胃氣上逆,鬱而化熱,或痰熱擾膈所致。

此方亦用於「傷暑霍亂吐瀉」,提示其能調和中焦、降逆止嘔,對暑湿內傷或氣機逆亂的急性嘔吐有一定效果。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邏輯

  1. 丁香(3-7個)

    • 性味辛溫,歸脾胃經,善於溫中降逆、散寒止嘔。
    • 針對胃寒或中焦虛寒引起的嘔吐,能舒展氣機,引胃氣下行。
  2. 蠍梢(49條)

    • 即全蠍之尾梢,性辛平,長於熄風鎮驚、通絡解痙。
    • 小兒「驚食」多伴隨肝風內動或筋脈拘急,蠍梢可平肝熄風,緩解因驚引發的胃氣上逆。
  3. 半夏(3個,洗焙乾)

    • 辛溫燥烈,化痰降逆,為止嘔要藥。
    • 既能燥濕化痰,又可和胃降逆,針對痰濕或食滯阻滯中焦所致嘔吐。
  4. 大棗肉(為丸)

    • 甘溫補脾益氣,調和藥性,緩解蠍梢、半夏之峻烈,兼護胃氣。
  5. 金銀湯(送服)

    • 金銀可能指金銀花或金銀器煎湯,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防鬱熱化火。
    • 若暑熱吐瀉,改以「香薷散」送服,取其解表化濕、和中止瀉之能。

全方配伍特點

  • 溫降為主,兼顧熄風:丁香、半夏溫中降逆,蠍梢平息肝風,適用於虛寒或風動致嘔。
  • 標本兼治:半夏、丁香治標(止嘔),蠍梢治本(驚風),大棗扶正,共成和中安胃之劑。
  • 靈活加減:依證候變化調整送服湯劑(如暑熱用香薷散),增強針對性。

治療機制推論

  1. 調暢氣機:丁香、半夏協同降胃氣,解除脘膈痞滿。
  2. 鎮驚解痙:蠍梢緩解小兒神經性嘔吐(如驚嚇後胃痙攣)。
  3. 化痰消滯:半夏化中焦痰濕,助消化;大棗健脾防諸藥傷正。

此方以「降逆止嘔」為核心,結合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點,兼顧熄風與溫中,體現古代兒科用藥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丁香3-7個,蠍梢49條,半夏3個(洗,焙乾)。
上為末,煮大棗肉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7-10丸,以金銀湯送下;傷暑、霍亂吐瀉,香薷散送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定吐丸具有鎮靜安神、降逆止嘔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定吐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譚氏殊聖》。 組成:丁香3-7個,蠍梢49條,半夏3個(洗,焙乾)。 主治:小兒驚食,胃管不快,吐逆乳食,或心胸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