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驅瘧散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驅邪:瘧疾常因感受寒邪,導致脾胃虛寒,氣血運行不暢而發作。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驅散寒邪,從而減輕瘧疾症狀。
- 扶正祛邪,增強抗病力:附子能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抵抗力,對抗瘧疾邪氣的侵襲。尤其對於體質虛弱、陽氣不足者,附子可起到扶正祛邪,改善體質,預防瘧疾復發的作用。
驅瘧散方劑中含有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止嘔:瘧疾發作時,常伴隨濕邪困脾,痰濁阻滯,導致噁心嘔吐。半夏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止嘔之功,可化解脾胃濕濁,暢通氣機,緩解瘧疾發作時的嘔吐症狀。
- 降逆止咳:瘧疾發作時,往往伴隨咳嗽氣喘。半夏可降逆止咳,平息肺氣,輔助驅除瘧疾的病邪,改善咳嗽氣喘等症狀。
驅瘧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散寒,解毒止痛:丁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解毒止痛的功效,可改善瘧疾患者因寒邪入侵導致的發熱、寒戰、腹痛等症狀。
- 溫脾止瀉,固澀止汗:丁香亦能溫脾止瀉,固澀止汗,有助於緩解瘧疾發作時常伴隨的腹瀉、盜汗等症狀。
因此,驅瘧散方中加入丁香,可起到溫中散寒、解毒止痛、溫脾止瀉、固澀止汗的多重作用,有助於緩解瘧疾患者的各種不適症狀,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驅瘒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即中醫所稱往來寒熱、發作有時的「瘧病」。古代醫家認為瘧疾多因外感瘧邪,或內傷痰濕、寒熱失調所致,其病機與少陽樞機不利、三焦氣化失常相關。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炮附子(3錢)
- 性味辛熱,擅溫裡散寒,通行十二經。瘧疾發作若見寒戰明顯(寒瘧),或素體陽虛者,附子的溫陽之力可逐陰寒、助氣化,從而調節寒熱失衡。
半夏(1錢,湯泡7次)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中。瘧疾常伴痰濕內阻、胸脘痞悶,或嘔逆痰涎,半夏能開泄痰結,疏通三焦氣機,助邪外達。
丁香(1錢)
- 丁香溫中降逆,善治胃寒嘔噦。瘧邪犯胃致噁心嘔吐時,丁香配合半夏可止嘔化痰,同時輔佐附子增強溫裡之效。
生薑、大棗
- 生薑(7片)散寒和胃,大棗(1枚)補脾調營。二者為調和營衛的經典藥對,能輔助主藥調暢脾胃,助正氣抗邪。
三、配伍邏輯與可能機理
- 溫陽化痰為主:全方以附子為君,溫補少陰之陽;半夏、丁香為臣佐,化痰降逆。針對寒濕偏盛、陽氣不運的瘧疾,通過溫通陽氣、化痰開結,使三焦氣化復常,瘧邪無從依附。
- 發日五更服:瘧發前(五更)服藥,契合「截瘧」思路,趁邪氣未盛時阻斷病勢。此時間點亦與人體陽氣初升(少陽生發)相應,可借藥力助正祛邪。
四、延伸思考
此方偏於溫燥,適於「寒瘧」或痰濕內阻型瘧疾。若瘧疾表現為熱象明顯(如熱多寒少、口渴舌紅),則非本方所宜。然古代醫家用藥靈活,臨證時可能隨症加減(如熱重加黃芩、痰甚加陳皮),體現「辨證論治」核心。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去皮臍)3錢,半夏(湯泡7次)1錢,丁香1錢。
上(口父)咀。加生薑7片,大棗1個,水2盞,煎至1盞,去滓,發日五更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因此陰虛火旺、心煩易怒、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瘧疾身體容易出汗
相同名稱方劑
驅瘧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3錢,半夏(湯泡7次)1錢,丁香1錢。 主治:瘧疾。
驅瘧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附子1兩(炮),柴胡5錢,當歸1兩,葛根1兩半,厚朴1兩(制),桂心1兩,半夏1兩半(制),黃耆3兩(蜜炙),甘草5錢,煨薑3片,大棗3個。 主治:瘧疾,熱少寒多,自汗肢冷,脈弦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