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國傳巴豆塗方
RI BEN GUO CHUAN BA DOU T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熱性指數
4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6.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腎經 16%
胃經 16%
肺經 16%
心經 8%
肝經 8%
大腸經 8%
脾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日本國傳巴豆塗方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如下:
- 巴豆性峻,外用可拔毒生肌: 巴豆具有毒性,但外用塗抹時,其刺激性可使局部組織充血,達到拔毒生肌的效果。對於一些頑固性皮膚病,如瘡瘍、疥癬等,巴豆的刺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 日本傳統醫學經驗: 日本傳統醫學中,巴豆被廣泛應用於外用治療,經驗表明其對某些皮膚病具有一定療效。日本國傳巴豆塗方正是將巴豆的藥性與日本傳統醫學的經驗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方劑。
日本國傳巴豆塗方中加入半夏,其原因如下:
- 緩解巴豆毒性: 巴豆性峻烈,容易引起噁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半夏性寒,能降逆止嘔,與巴豆配伍,可減輕其毒性,防止過度刺激腸胃。
- 促進藥效發揮: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幫助巴豆更好地發揮其瀉下通便的作用,並有效地清除腸道積滯,改善便祕。
「日本國傳巴豆塗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巴豆性寒,外用容易損傷陽氣,而附子性熱,可溫陽散寒,抵消巴豆的寒性,避免傷及陽氣,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活絡經脈,增強藥效。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附子與巴豆搭配使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促進巴豆的藥性深入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附子的加入是為了調節巴豆的寒性,並增強藥效,使藥方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日本國傳巴豆塗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疔瘡」,為古代治療毒性瘡癤的外用方。疔瘡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由火毒、熱毒或濕毒蘊結肌膚所致,具有紅腫熱痛、易潰膿的特點,嚴重者可致毒邪內攻。
組成藥物分析
- 巴豆:辛熱大毒之品,外用具有強烈的腐蝕拔毒作用,能穿透瘡毒,使膿毒外出。
- 半夏:辛溫有毒,外用能散結消腫,傳統用於癰腫瘡毒。
- 附子:大辛大熱,外用可溫通經絡、散寒逐濕,助毒邪外透。
- 蜣蜋(糞金龜):鹹寒有毒,古代用其攻毒散結,破瘀消腫。
- 人糞:在古方中常用作解毒藥引,取其從穢治穢之意。
組方邏輯推理
此方以「以毒攻毒」為核心治療理念:
- 巴豆為君藥,以其峻烈之性直達毒根
- 半夏、附子為臣藥,增強散結透毒之力
- 蜣蜋為佐藥,加強破瘀消腫效果
- 人糞為使藥,引諸藥入毒所
治療原理推測
- 拔毒外出:通過諸藥的腐蝕穿透作用,促使瘡毒從局部透發
- 散結消腫:辛溫藥物組合可消散瘡毒周圍的氣血瘀滯
- 破瘀通絡:蜣蜋與人糞的配合可疏通局部經絡瘀阻
- 腐蝕排膿:藥物合用產生強烈刺激性,促成膿毒破潰排出
此方體現了古代「毒藥攻毒」的外治法思想,利用劇毒藥物的刺激作用,強制性地使疔毒集中於局部並排出體外。
傳統服藥法
巴豆10粒,半夏1枚,附子半枚,蜣蜋1枚。
上各為末。
以人糞相和,看瘡大小,作紙圈子圍瘡口,以藥泥瘡上,絹貼之,1日3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日本國傳巴豆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巴豆10粒,半夏1枚,附子半枚,蜣蜋1枚。 主治: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