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附丸

巴附丸

BA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胃經 16%
肝經 16%
脾經 16%
肺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8%
腎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巴附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胸痺、心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附子在此發揮溫陽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症和疼痛。
  2. 回陽救逆:附子能夠回陽救逆,對於陽氣虛衰、脈微欲絕的危重病症也有較好的效果。巴附丸的組成中常搭配其他溫陽藥物,如桂枝、肉桂等,共同作用於回陽救逆,增強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巴附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和肌肉麻痹等症狀。其中,斑蝥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斑蝥是一種具有毒性的昆蟲,傳統中醫認為其性味辛、熱,具有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其活血化瘀的特性,對於因寒濕阻絡而導致的痹症有顯著的療效。此外,斑蝥中的有效成分,如斑蝥毒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減輕關節及肌肉的炎症反應,從而緩解疼痛。

在巴附丸中,斑蝥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能協調其他中藥成分之間的作用,使整個方劑更具綜合性。當然,使用斑蝥時需注意用量,以避免其毒性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需謹慎,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巴附丸中包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巴豆為峻下逐瘀藥,性烈,可攻堅逐瘀,但易傷正氣。而巴附丸主治寒凝氣滯之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病機為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

巴附丸中以巴豆配伍溫陽散寒藥物,如附子、肉桂等,以溫陽化寒,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通腑排毒之效。同時,巴豆的峻下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使寒邪得以降解,氣血運行順暢,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因此,巴附丸中加入巴豆,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利用其峻下逐瘀之性,配合溫陽散寒藥物,共奏溫陽化寒、行氣止痛之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附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盤腸氣,腹中冷痛,啼哭不止」,屬中醫「小兒腹痛」範疇。古籍所述「盤腸氣」多指小兒腸道痙攣或氣機阻滯,因寒邪凝結或陽氣不足所致,症狀特點為腹部拘急冷痛、陣發性啼哭,甚或肢冷面青。其病機核心在於「寒凝氣滯」,故治法當以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為主。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1. 君藥:溫陽散寒

    • 附子(炮):大熱之品,直入腎脾,溫通十二經,散陰寒痼冷,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炮製後毒性減而溫效存,針對腹中冷痛之本。
    • 硫黃:性熱有毒,然配炮製後可助附子暖下焦、逐沉寒,尤善治「臟寒氣滯」,與附子協同破除寒凝。
  2. 臣藥:助陽行氣

    • 葫蘆巴:苦溫專入腎經,傳統用於「元臟虛冷氣」,能溫腎陽、逐寒濕,治寒疝腹痛,輔附子強化溫下之功。
    • 小茴香(炒):辛溫芳香,理氣開鬱、暖丹田,其性走竄能引藥入小腸,解「盤腸氣」之絞痛,兼醒脾開胃。
    • 肉桂:補命門火,助附子溫陽,兼通血脈,散寒止痛力專,針對小兒啼哭不止之寒凝血滯。
  3. 佐使藥:通降調中

    • 檳榔:辛散苦降,破滯氣、消積滯,下氣通腸,導寒濕下行,防諸熱藥壅滯之弊。
    • 酒煮麵糊為丸:酒性溫通助藥力,麵糊和胃緩峻性,合為丸劑則藥力持久,適合小兒緩調。
    • 鹽湯或溫酒送服:鹽引藥入腎,酒助藥勢,共促溫通之效。

三、治療原理

  1. 溫腎暖脾,散寒解凝:附子、硫黃直搗下焦陰寒,葫蘆巴、肉桂溫補腎陽,從根本化解「腹中冷痛」之因。
  2. 行氣破滯,通調腸腑:小茴香理氣,檳榔降氣,一升一降,恢復腸道氣機通暢,緩解痙攣性疼痛。
  3. 標本兼顧,峻藥緩攻:全方溫散為主,佐以行氣,丸劑劑型緩和硫黃、附子毒性,適合小兒稚陽之體漸進調治。

四、應用推衍
此方雖言治小兒,然其組方思路可推廣至成人「寒疝腹痛」「陰寒內盛」之證。若見舌淡苔白、脈沉緊或遲,屬寒實者,即便無小兒啼哭之狀,亦可酌用。惟需注意,方中硫黃、附子配伍為「大熱逐寒」之峻劑,非純陽虛寒者不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葫蘆巴1兩半,附予(炮裂,去皮臍)1兩,硫黃(研)1兩,茴香子(炒)3分,檳榔(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上為末,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空心、日午、臨臥溫酒或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巴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葫蘆巴1兩半,附予(炮裂,去皮臍)1兩,硫黃(研)1兩,茴香子(炒)3分,檳榔(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

巴附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大附子尖不可長半寸(去皮,炮裂,爲末),斑蝥1個(去嘴及足翼,隻用肉,先以麥面炒熟),巴豆1粒(去心膜并殼,將巴豆肉乳缽內爛研成膏,用竹紙1幅,摺揲裹之,以竹棒捍令油在紙上,直至捍得巴豆油極盡爲度)。 主治:小兒盤腸氣,腹中冷痛,啼哭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