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附丸

BA F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6%
心經 8%
肺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巴附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巴附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胸痺、心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附子在此發揮溫陽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寒症和疼痛。
  2. 回陽救逆:附子能夠回陽救逆,對於陽氣虛衰、脈微欲絕的危重病症也有較好的效果。巴附丸的組成中常搭配其他溫陽藥物,如桂枝、肉桂等,共同作用於回陽救逆,增強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巴附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痹痛和肌肉麻痹等症狀。其中,斑蝥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

斑蝥是一種具有毒性的昆蟲,傳統中醫認為其性味辛、熱,具有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其活血化瘀的特性,對於因寒濕阻絡而導致的痹症有顯著的療效。此外,斑蝥中的有效成分,如斑蝥毒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夠減輕關節及肌肉的炎症反應,從而緩解疼痛。

在巴附丸中,斑蝥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療效,還能協調其他中藥成分之間的作用,使整個方劑更具綜合性。當然,使用斑蝥時需注意用量,以避免其毒性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需謹慎,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巴附丸中包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巴豆為峻下逐瘀藥,性烈,可攻堅逐瘀,但易傷正氣。而巴附丸主治寒凝氣滯之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病機為寒邪凝滯,氣血運行不暢。

巴附丸中以巴豆配伍溫陽散寒藥物,如附子、肉桂等,以溫陽化寒,驅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達到通腑排毒之效。同時,巴豆的峻下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使寒邪得以降解,氣血運行順暢,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

因此,巴附丸中加入巴豆,並非單純的瀉下,而是利用其峻下逐瘀之性,配合溫陽散寒藥物,共奏溫陽化寒、行氣止痛之功。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巴附丸」

  • **組成:**附子、巴豆、斑蝥
  • **功效:**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破血消癥、活血化瘀
  • **主治:**小兒腹瀉,腹中寒涼疼痛,哭鬧不停

組成介紹: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附子能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此外,附子能補腎陽、益火消陰,治療腎陽虛寒性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等症。另外,附子還能活絡止痛,治療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傳統上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 **斑蝥:**具有破血消癥、活血化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癓瘕腫塊、積年頑癬、瘰癧、贅疣、癰疽不潰、惡瘡死肌等癥;瘀血腹痛、產後瘀阻、跌打損傷等;風濕痛、神經痛等;牛皮癬、顏面神經麻痹、劇烈頭痛等。斑蝥外用,療效顯著,但應注意其毒性,不可內服。

總結: 巴附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附子、巴豆和斑蝥。巴附丸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破血消癥、活血化瘀等功效。巴附丸可治療小兒腹瀉,腹中寒涼疼痛,哭鬧不停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葫蘆巴1兩半,附予(炮裂,去皮臍)1兩,硫黃(研)1兩,茴香子(炒)3分,檳榔(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上為末,和勻,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空心、日午、臨臥溫酒或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3.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巴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二。 組成:葫蘆巴1兩半,附予(炮裂,去皮臍)1兩,硫黃(研)1兩,茴香子(炒)3分,檳榔(銼)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

巴附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大附子尖不可長半寸(去皮,炮裂,爲末),斑蝥1個(去嘴及足翼,隻用肉,先以麥面炒熟),巴豆1粒(去心膜并殼,將巴豆肉乳缽內爛研成膏,用竹紙1幅,摺揲裹之,以竹棒捍令油在紙上,直至捍得巴豆油極盡爲度)。 主治:小兒盤腸氣,腹中冷痛,啼哭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