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海藻丸」方劑中包含「海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化痰: 海藻性寒,具有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咽喉腫痛,瘰癧結核等症狀,海藻可以起到消散痰濁、化解瘀結的作用。
- 利水消腫: 海藻亦可利水消腫,對於水腫、腹水、淋病等症,海藻能通利水道,排出體內積水。
因此,「海藻丸」中加入海藻,旨在充分利用其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海藻丸方劑中含有斑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攻毒散結:斑蝥性峻烈,具有攻毒散結之效,可用於治療瘰癧、痰核等疾病,而海藻丸也常用於治療此類疾病,斑蝥的加入可增強其攻毒散結之效。
- 活血化瘀:斑蝥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腫痛、閉經等疾病,海藻丸中加入斑蝥,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提高療效。
需要提醒的是,斑蝥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服用。
海藻丸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作用。
巴豆性峻烈,具有破積消瘀、逐水消腫的功效,可治療水腫、痰飲、瘀血阻滯等症。然而,巴豆毒性較大,必須嚴格控制用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減輕其毒副作用。
海藻丸屬於利水消腫類中藥方劑,巴豆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瀉下通便的作用,有助於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消腫利水的效果。但由於巴豆毒性,海藻丸的應用需由專業醫師指導,不可自行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海藻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偏墜小腸氣」,即古代對疝氣(如腹股溝疝)或睪丸腫痛之統稱,多因寒濕凝滯、氣滯血瘀或水濕下注所致。方中強調「夜臥含服」,使藥效緩釋於舌下,通過津液吞嚥逐步作用,適用於慢性、反覆發作之疝痛,或兼見痰濕結聚(如局部腫硬)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海藻、昆布(共5分):
為方中君藥,性味鹹寒,軟堅散結、利水消腫。《本草綱目》載其能「泄熱散結」,針對局部腫塊或水濕停滯。與溫藥配伍,制其寒性而存消散之功。乾薑、細辛、桂心、蜀椒(共8分):
此四味辛溫,共為臣佐,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乾薑、蜀椒溫中焦,散下焦寒濕,改善氣滯冷痛。
- 細辛「通竅散結」(《本經》),助藥力透達經絡。
- 桂心引火歸元,兼通血脈,防寒濕鬱久化熱。
麥門冬(5分,去心):
甘潤養陰,佐制溫燥之性,防辛熱傷津;其「生脈保神」之力(《珍珠囊》),可緩解久病陰耗。文蛤(2分):
鹹平,化痰軟堅,《傷寒論》用於散結消腫,助海藻、昆布化解痰濕互結之腫塊。
配伍特點
- 辛鹹並用:以辛溫通散寒凝,以鹹軟消痰結,標本兼顧。
- 溫潤並行:麥門冬調和燥性,避免溫藥耗陰,適於長期含服。
- 上含下效:舌下給藥,取「噙化」之理,使藥性逐步下達病所(下焦),尤宜緩解夜間疼痛。
推論延伸功效
除主治疝氣外,此方對「痰濕寒凝」所致的 頸項瘰癧(淋巴結腫)、慢性睾丸炎 或 婦人帶下陰腫(屬寒濕型)亦有潛在應用價值,關鍵在於辨證屬寒濕夾痰結者。
傳統服藥法
海藻3分,麥門冬5分(去心),昆布2分,乾薑2分,細辛2分,文蛤2分,桂心2分,蜀椒 (汗)2分。
上為末,蜜和。
每服如杏仁許,夜臥1丸,著舌上,稍稍咽汁,盡更著1丸。
忌食生蔥、生菜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通便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 本方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海藻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 組成:海藻4兩,三棱6兩,茴香9兩,牽牛1兩2錢(炒)。 主治:腎氣。
海藻丸, 出處:《得效》卷三。 組成:海藻1兩,海帶1兩,斑蝥28個(去足翅),巴豆28個(去殼完全者)。 主治:偏墜小腸氣。
海藻丸, 出處:《深師方》引褚仲堪方(見《外台》卷九)。 組成:海藻3分,麥門冬5分(去心),崑布2分,乾薑2分,細辛2分,文蛤2分,桂心2分,蜀椒(汗)2分。 主治:30年咳,氣奔上欲死。
海藻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海藻1兩(洗去鹹味),肉蓯蓉3分(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牡蠣粉半兩,茴香子3分(去苗),木香半兩,沉香半分,天雄3分(炮裂,去皮臍),牛膝半兩(去苗),硫黃半兩(研細)。 主治:虛勞損,腎陰腫痛。
海藻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九。 組成:海藻1兩(洗去鹹味),漢防己1兩,甘遂半兩(煨微黃),吳茱萸1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川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 主治:酒癖。因酒後飲水,停留於胸膈之間,兩脅下痛,短氣而渴。
海藻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七。 組成:海藻半兩(洗,焙乾),木香半兩,檳榔半兩,川椒(去目,炒)半兩,甘遂半兩,川烏半兩(炒,小兒去之,老人用1兩),白牽牛2兩(取末半兩),黑牽牛2兩(取末半兩),茴香(微炒)3錢,豬苓(去皮)3錢,澤瀉3錢,吳茱萸4錢(椒炒)。 主治:利大、小便。主治:奔豚疝氣,膀胱小腸氣,卵頑腎木及小兒偏墜,一切腎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