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椒丸
GUI JI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6.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椒丸方劑中包含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桂椒丸方劑旨在溫腎壯陽,散寒止痛,而肉桂的溫陽散寒之效,正好符合方劑的治療目的。
2. 溫經通絡: 肉桂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桂椒丸方劑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肉桂的溫經通絡之效,有助於改善經絡寒凝,緩解疼痛。
桂椒丸中包含胡椒,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止痛: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於中焦,引起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胡椒可以起到溫中散寒,緩解疼痛的作用。
二、 助藥力,增效:胡椒辛溫,可助藥力,增強藥效。在桂椒丸中,胡椒可以幫助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桂椒丸中加入巴豆,旨在利用其峻下逐瘀的特性,達到治療某些特定疾病的效果。
巴豆性味辛、熱,具有瀉下、逐瘀、消積、殺蟲之功效。對於寒凝血瘀、積滯腹痛、頑固便祕等病症,巴豆可通過強烈刺激腸道,促進腸蠕動,使積滯排出,並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避免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
中藥方劑[桂椒丸]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消腫解毒作用。斑蝥能夠促進體內毒素的排除,對於處理因毒素引起的腫脹或疼痛有顯著療效。此外,斑蝥的活血化瘀效果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瘀血或腫脹引起的不適具有明顯改善效果。其加入能夠有效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功能,提高方劑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椒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桂椒丸主治「久心痛」,此症多指心腹長期冷痛、寒凝氣滯所致的頑固性疼痛,屬寒邪痼結、氣血瘀阻之證。古代醫家認為,久痛入絡,非辛溫峻藥不能開通,故本方以溫散、攻逐之品組成,旨在破陰寒、化瘀滯、通脈止痛。
二、組成與方義推論
1. 藥物組成解析
- 桂(去粗皮):辛甘大熱,溫通心陽、散寒止痛,為君藥,主入心脈以驅陰寒之邪。
- 胡椒(炒):辛熱純陽,溫中下氣,助桂散寒,兼能醒脾開郁,增強溫通之力。
- 巴豆(去皮膜,研出油盡):大辛大熱,峻下冷積,破沉寒痼冷,開通閉塞,使寒邪從下而泄。
- 斑蝥(去頭足翅,炒):辛寒有毒(古代炮製後性轉溫),破血逐瘀、攻毒散結,通絡止痛,針對久痛入絡之瘀阻。
2. 配伍邏輯
- 溫通為主,峻逐為輔:桂、胡椒溫散表裡之寒,巴豆、斑蝥攻逐深伏之寒瘀,形成內外並治、標本兼顧之勢。
- 辛熱與毒藥相伍:藉斑蝥之走竄、巴豆之峻烈,破除寒凝血瘀之痼結,佐以醋煮麵糊緩和藥性,使攻邪而不過傷正。
- 酒、醋引經:酒行藥勢助溫通,醋湯(婦人服)取其酸收,兼防辛散太過。
3. 治療原理
- 散寒開閉:針對寒凝心脈,氣血不通,以辛熱之品溫散陰寒,解除經絡拘急。
- 逐瘀通絡:斑蝥與巴豆協同,破除積滯瘀血,通利血脈,改善久痛之病理基礎。
- 標本兼治:桂、椒治本(寒邪),巴豆、斑蝥治標(瘀滯),共奏「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效。
三、總結
桂椒丸屬古代「溫下」峻劑,通過大熱與攻逐之藥的組合,治療寒瘀互結所致頑固性心痛。其設計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法,然藥性猛烈,故須精準辨證為陰寒實證方可投用。
傳統服藥法
桂(去粗皮)1分,胡椒(炒)49粒,巴豆7粒(去皮膜,研出油盡),斑蝥7枚(去頭足翅,炒)。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麻子大,陰乾。
每服3丸,旱、晚食後、臨臥溫酒送下;婦人,醋湯送下。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椒丸性溫熱,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椒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桂(去粗皮)1分,胡椒(炒)49粒,巴豆7粒(去皮膜,研出油盡),斑蝥7枚(去頭足翅,炒)。 主治:久心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