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生蟲丸

SHI SHENG C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5%
肺經 15%
脾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腎經 15%
三焦經 7%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濕生蟲丸中添加胡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散寒濕,殺蟲止癢:胡椒性溫,辛散,能溫中散寒,燥濕止癢,對於因寒濕凝滯而引發的蟲證,具有驅蟲、止癢的效果。
  2. 助藥力,增強療效:胡椒能促進藥物吸收,並增強藥力,與其他藥物配伍,能更好地發揮驅蟲、止癢的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濕生蟲丸中包含巴豆,乃因其具有驅蟲之效。巴豆性熱,味辛,入脾、胃經,能瀉下攻積,殺蟲解毒。對於濕邪阻滯,蟲積腹內所致的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巴豆可破除濕邪,驅除蟲積,故加入方劑之中。

然而,巴豆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用量,且需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方可發揮其驅蟲功效。因此,濕生蟲丸的組方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調整,不可自行服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濕生蟲丸」主治功效分析

濕生蟲丸,乃古代醫籍所載之簡要方劑,其組成僅有三味藥:胡椒、巴豆與濕生蟲(或稱「蟲牙」),方義雖簡,然其功效主治與治療原理卻值得探究。以下將根據《聖濟總錄》與《太平聖惠方》兩書之記載,解析此方之功效與作用機理。

主治功效

綜合兩書內容,濕生蟲丸主要用於治療牙痛,尤其針對風齒疼痛,以及可能是因濕熱蘊結或蟲蛀所致之牙痛。

《聖濟總錄》

《聖濟總錄》明確指出此方為「治風齒疼痛」之用。所謂「風齒疼痛」,可理解為因風邪侵襲,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鬱結於齒而產生的疼痛。此症狀可能伴隨牙齦腫脹、遇風加劇等特點。此外,《聖濟總錄》亦提到此方需「淨盥嗽,稍熱含之」,強調局部含漱之使用方式,其藥力主要作用於牙齒及其周圍組織。

《太平聖惠方》

《太平聖惠方》則更直接說明此方用於「治牙疼」,並未進一步細分病因,但與《聖濟總錄》互為補充,可見此方在當時主要應用於各種牙痛症狀。

治療原理

溫散寒邪,行氣止痛

胡椒性味辛熱,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牙痛若屬風寒侵襲,經絡氣血凝滯所致,則胡椒之溫熱性味,能溫散寒邪,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恢復暢通,從而達到止痛目的。

峻下冷積,殺蟲止痛

巴豆性味辛熱,有毒,具有峻下冷積,殺蟲止痛之功效。在治療牙痛方面,巴豆的峻下作用可能旨在排除牙齦局部之濕熱積滯,或是將侵蝕牙齒之蟲類殺滅,以達到止痛之效。此外,巴豆亦有祛痰作用,這可能與古人認為「痰」亦是致病原因之一的觀點有關。

濕生蟲(蟲牙)的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濕生蟲在此方中的應用方式較爲特殊。《聖濟總錄》直接稱其為「一枚」,《太平聖惠方》中也只是一枚,這表明其主要功效並非直接藥用,而可能更偏向於古代醫學中的**「以類相求」「同氣相求」**的觀點,即以同類之物治療同類之病,如以蛀蟲治療牙蟲。又或是如同現代醫學中的自體免疫療法,以自身患病組織刺激身體的免疫系統,以達到治療目的。然而,此部分仍需進一步研究考證。

總結

濕生蟲丸以胡椒、巴豆與濕生蟲三藥組成,其主要作用為溫散寒邪,行氣止痛,並以峻下、殺蟲之法來治療牙痛。此方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侵襲或濕熱蘊結所致之牙痛,特別是因蟲蛀而引起的牙齒疼痛。由於藥性較為峻猛,古代醫家通常以外用含漱的方式應用,以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

此方體現了古代醫學在治療牙痛方面的一些思路,值得我們學習與研究。

傳統服藥法


胡椒10顆,濕生蟲1枚,巴豆1枚(去殼)。
上先研胡椒令細,次下巴豆、濕生蟲等,研令勻,用軟飯和丸,如綠豆大。
以綿裹1丸咬之,有涎即吐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濕生蟲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胡椒10顆,濕生蟲1枚,巴豆1枚(去殼)。 主治:牙痛;風齒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