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宣丸
TONG XU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宣丸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疏通人體的經絡,疏風散寒,通利氣機。其中包含的巴豆,確實是一個引人注意的成分。巴豆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夠刺激腸道,促進排便,常用於治療便祕及腸道不適。在通宣丸的組成中,巴豆的加入主要是為了增強方劑的通行效果。由於巴豆能夠有效地激發腸道運動,排出體內的滯留氣體和濕邪,因此在對於風寒阻滯引起的胸悶、腹脹等症狀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過,巴豆的用量需要謹慎,因為過量可能引發不適。因此,在使用通宣丸時,應遵循醫師的指導,根據個人體質合理調配,以達到最佳的療效。通宣丸的配方精妙,正是中醫藥理的巧妙體現,顯示了中醫對於藥物作用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宣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證為「産後崩中,狀似雞肝,寒熱閉悶;産後四肢浮腫及寒熱;子爛腹中不下」,其病機核心在於瘀血內阻、寒熱膠結、死胎滯留。
産後崩中,狀似雞肝:
- 「崩中」指血崩,而「狀似雞肝」描述排出物色暗質稠,屬瘀血夾雜敗壞組織。此為產後惡露不下,瘀血化熱,腐敗成塊所致。
- 寒熱閉悶則因瘀阻氣機,營衛失和,出現寒熱交作、胸腹痞滿。
四肢浮腫及寒熱:
- 瘀血阻滯水道,水濕停聚四肢;寒熱仍是氣血不通、陰陽失調之象。
子爛腹中不下:
- 死胎滯留,腐敗化膿(臍穿出骨),屬險症。此方透過峻下攻積,促死胎排出。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巴豆(製霜)
- 巴豆辛熱大毒,傳統用於「斬關奪門」,其效有二:
- 攻逐冷積:產後寒凝血瘀,或誤用毒藥致死胎停滯,巴豆能溫通破積,推陳致新。
- 瀉下排水:四肢浮腫因瘀阻水停,巴豆霜瀉下可消水腫,開通三焦。
- 製霜減毒緩峻,仍保留其「通宣」之性,契合「通宣丸」方名,意為宣通氣血、攻逐穢濁。
輔藥:琥珀黑神散(原書未詳組方,推測含琥珀、當歸、五靈脂等)
- 琥珀活血利水,黑神散多治產後瘀血(如《局方》黑神散含熟地、蒲黃等),合用可化瘀止血、調和寒熱。
- 以無灰酒煎煮成膏,助藥行血脈,加強化瘀通絡之效。
配伍與方劑設計邏輯
峻藥緩攻:
- 巴豆霜用量僅15粒製霜,且每服5丸(如綠豆大),控制劑量避免過傷正氣。
- 先服琥珀黑神散活血調衝,再以巴豆霜攻下,層次分明。
寒熱並調:
- 巴豆性熱,可散產後寒凝;琥珀黑神散可能含涼血之品,制約巴豆燥熱,共治「寒熱閉悶」。
標本兼顧:
- 瘀血、死胎為標,氣血不通為本。此方先開鬱結(巴豆),次和血脈(琥珀黑神散),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臨牀運用思路
此方針對瘀熱夾雜、穢濁內阻之重症,尤其死胎不下伴腐爛者。巴豆霜與活血散合用以「通」為要,非單純瀉下,實為通宣氣血、攻積排膿。然須辨明寒熱虛實,若非實證膠結,不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巴豆15粒(去心膜)。
上以生絹袋盛,於釅灰汁中煮十沸,取出用紙厚裹,壓於重物下出油,研成霜,卻取黑散(即原書琥珀黑神散)三錢匕,以無灰酒調成稀膏,入瓷器中,於鐺內重湯煮令稠,入巴豆霜和合可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熟水送下。
死胎 有村婦用毒藥落胎不能下,子爛於腹中,臍穿時出小骨,病極,朱子東遂用此丸下枯骨一具而愈。
原書治上症,先服琥珀黑神散,次服本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宣丸, 出處:《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七。 組成:巴豆15粒(去心膜)。 主治:産後崩中,狀似雞肝,寒熱閉悶;或産後四肢浮腫及寒熱;子爛腹中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