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癧丹

TI L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提癧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癧病,對排便不暢、痰濕壅盛等病症有顯著效果,而巴豆作為方劑中的一味重要藥材,其選用原因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巴豆性味辛熱,能夠有效通腸排便,對於癧病患者常出現的便祕症狀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其次,巴豆具有強烈的攻下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的病邪和積滯,協助清理體內的濕氣和痰濁,達到療效。

此外,巴豆富含的某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體內新陳代謝,這對於癧病的調理和恢復也十分重要。然而,由於巴豆的性質較強,使用時需謹慎,且需根據醫師的指示來調整劑量,以免引起副作用。因此,在提癧丹的組方中,巴豆的作用不可忽視,無疑是提高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治功效


提癧丹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提癧丹主治瘰癧,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淋巴結核。

治療原理分析

提癧丹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拔毒外出。從《串雅內外編》的記載來看,此方應為外用藥,主要成分為:

  • 水銀、硼砂、火硝、明礬、皂礬、食鹽、硃砂

這些成分多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和毒性。其中:

  • 水銀:即汞,古代常用於治療瘡瘍、疥癬等皮膚病,具有很強的殺菌和腐蝕作用。
  • 硼砂:外用清熱解毒,消腫防腐。
  • 火硝:即硝石,外用消腫,內服可瀉下通便。
  • 明礬: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
  • 皂礬:即綠礬,外用蝕瘡去腐。
  • 食鹽:外用清熱解毒,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 硃砂:外用解毒防腐,常用作藥物外衣。

這些藥物混合後,經過煉製,敷於患處,利用其強烈的腐蝕性和拔毒作用,使瘰癧之核隨藥物一起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種福堂公選良方》中提到的「每雞子一個,入貝母末三匙,照上法蒸熟,夏枯草湯或銀花湯下。」這部分內容更像是配合提癧丹使用的內服方,以增強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其中:

  • 雞子:即雞蛋,滋陰潤燥。
  • 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腫。
  • 夏枯草:清肝瀉火,散結消腫。
  • 銀花:即金銀花,清熱解毒。

從方藥組成來看,此方的設計思路是通過外用拔毒,內服清解,內外合治,以達到祛除瘰癧的目的。但由於方中多為有毒之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還需進一步考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提癧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巴豆(去殼)、白信、降藥各等分。 主治:瘰癧。

提癧丹,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水銀1兩,硼砂1兩,火消1兩,明礬1兩,皂礬1兩,食鹽1兩,朱砂2錢。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