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催生萆豆膏方中包含巴豆,其主要原因有二:
- 峻下逐瘀:巴豆性峻,味辛,能瀉熱通便,驅逐瘀血。孕婦胎兒遲遲不落,多因氣血瘀滯,導致宮口難開。巴豆可強力刺激腸道,促使排便,並藉由活血化瘀之效,改善宮縮乏力,加速生產。
- 催生破滯:巴豆有催生之效,能刺激子宮收縮,加速胎兒娩出。此方旨在催生,巴豆作為其中一味藥材,可發揮其催生破滯之作用,幫助孕婦順利生產。
然而,巴豆性猛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謹慎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催生萆豆膏」主治「難産,救不可者」,意指針對產程停滯、胎兒滯産的危急情況,屬古代急救外治方。其定位非尋常安胎助産劑,而是用於「救逆」之策,通過外力刺激催動氣血下行,促進子宮收縮以娩出胎兒。古時產科技術有限,此類峻藥外敷實為不得已之法,彰顯「峻藥急攻」的治療思維。
【組成與藥性邏輯】
萆麻(蓖麻)子:
- 性味甘辛平,通竅瀉下之力峻猛,古今均視其為「通關利竅」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開通諸竅經絡」,外敷可引產下胎。現代研究顯示,其富含蓖麻毒素(ricin)與蓖麻油酸,能強烈刺激黏膜與平滑肌,促使子宮收縮。
- 此方取「去皮」蓖麻子,去其外殼減緩毒性,專取其「透皮竅、走胞宮」之性,通過臍部(神闕穴)吸收,直達衝任二脈。
巴豆:
- 性味辛熱大毒,為「斬關奪門」之峻下藥。《本草備要》言其「破痰瘀血癥瘕,通大腸寒積」。外用可致皮膚充血、起泡,形成強烈刺激反射。
- 去皮用仁,減其燥烈之性而存「開透」之力,與蓖麻子相伍,共奏「通竅破結」之效,助產道擴張。
【配伍與治療原理】
- 協同增效:二藥均具「辛散透竅、滑利攻逐」之性,合用倍增刺激效力。蓖麻子偏走竅絡,巴豆偏逐瘀滯,一滑一破,形成「通-破-降」之力,模擬分娩時「氣血下達、產門開張」的生理狀態。
- 外治避險:臍為「先天之結蒂,後天之氣舍」,藥力經此吸收可避開口服毒性,直達胞宮。產後即去藥並撲蛤粉(性寒收澀),既防過度刺激,又斂竅防邪侵,體現「中病即止」的用藥智慧。
【方劑背後思維】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的急救觀,針對氣滯血瘀、產道不開之「實閉」,利用藥物毒性轉化為治療力,符合「有故無殞」的用藥原則。然其運用須基於「難産危急」的前提,非尋常助產可比。藥簡力專,反映古代產科「峻藥外敷救急」的獨特經驗。
傳統服藥法
萆麻4粒(去皮),巴豆2粒(去皮)。
上爛研。
貼臍中。才產後便去之,以蛤粉撲臍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催生萆豆膏,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萆麻4粒(去皮),巴豆2粒(去皮)。 主治:難産,救不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