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聖膏

調聖膏

DIAO SHE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9%
胃經 19%
腎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11%
三焦經 5%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聖膏中包含胡椒,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胡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助藥力:胡椒味辛,可引藥入經,增強藥效。在調聖膏中,胡椒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調聖膏方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攻堅逐瘀:巴豆性峻烈,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效。調聖膏常用於治療頑固的病症,如久瘀不散、腫瘤積聚等,巴豆在此起着攻堅逐瘀的作用,以破除病邪,使藥力深入病竈。
  2. 引藥入內:巴豆性燥,可引導藥物深入肌膚、經絡,加強其他藥物的藥效。調聖膏中其他藥物多為滋潤補益之品,而巴豆的加入,可使藥力更好地滲透至病處,發揮其治療作用。

調聖膏中包含木鱉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積導滯: 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消積導滯、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狀,木鱉子能有效緩解,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2. 活血化瘀: 木鱉子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對於因血瘀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調聖膏中加入木鱉子,可發揮其消積導滯、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聖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二十四種瘡毒」,意指其適用範圍廣泛,可針對多重皮膚瘡瘍、癰疽腫毒、潰爛流膿等外科病症。古代文獻中,「瘡毒」多與熱毒壅滯、氣血瘀阻相關,此方以「灰藥淋汁熬膏」外敷之法,推測具拔毒、斂瘡、消腫、化腐之效,尤其適用於化膿性瘡瘍或頑固性皮膚潰爛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分類與特性

    • 灰類(礦物與植物灰):

      • 新石炭(石灰): 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蝕惡肉、止血、燥濕殺蟲。
      • 蕎麥稈灰、落藜草灰: 植物灰含鹼性成分,可吸附膿液、收斂創面,輔助石灰拔毒。
        灰類共奏「腐蝕敗肉、乾燥瘡面」之效。
    • 辛熱毒性藥物:

      • 胡椒: 辛熱散結,助藥力滲透。
      • 巴豆: 峻烈腐蝕,破癰排膿,然其毒性強,去殼或減其烈性。
      • 木鱉子: 苦微甘有毒,能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為外科要藥。
        此三藥協同「開竅透毒、散瘀消腫」。
  2. 製法原理

    • 灰藥淋汁: 利用沸湯沖淋灰類與藥物,萃取其鹼性與有效成分,過濾後取上清液濃縮成膏。此法結合「水飛」與「提煉」技術,減緩石灰等直接刺激性,保留藥效。
    • 外敷設計: 膏劑可直接作用患處,避免內服毒性風險,符合「瘡毒外治」原則。

三、治療機制推論

  1. 腐蝕與提膿:石灰與巴豆協同,能「化腐生新」,促使壞死組織脫落。
  2. 乾斂瘡口:植物灰吸附滲液,減少感染,促進瘡面結痂。
  3. 辛散透邪:胡椒、木鱉子行氣活血,助藥力深入,解決「毒邪壅滯」病機。

四、潛在應用邏輯
此方以「以毒攻毒」為核心,針對瘡毒「熱壅血瘀、腐肉不脫」階段,通過灰類的燥烈與毒性藥的透散,達到「膿出毒泄、瘡斂新生」效果,契合中醫外科「腐去則肌生」之理念。

傳統服藥法


新石炭半錢,蕎麥桿灰半錢,胡椒30粒,巴豆30粒(去殼),木鱉子(去殼)半斤,落藜草灰半斤。
上以三灰一處和勻。三藥一處研細,別置箱箕,攤帛於箕內,置灰帛上,下置丸鉢盛貯。用沸湯5盞,淋取汁,候稍澄,勿用腳,將汁入銚熬沸,才幹又添,直待煎至半盞許,如兩呷多大,乾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嚴格遵醫囑。
  2.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調聖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三。 組成:新石炭半錢,荞麥杆灰半錢,胡椒30粒,巴豆30粒(去殼),木鱉子(去殼)半斤,落藜草灰半斤。 主治:二十四種瘡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