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丸

止痛丸

ZHI TO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0.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胃經 20%
腎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10%
三焦經 10%
脾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丸中加入木鱉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 木鱉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所含的生物鹼和皁苷等成分,可以有效緩解炎症反應,降低疼痛感。對於因熱毒瘀阻所致的疼痛,木鱉子能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 木鱉子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疼痛症狀,木鱉子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止痛丸中加入胡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暖胃散寒: 胡椒性溫,味辛,具溫中散寒之效。止痛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入體引起的疼痛,如胃寒腹痛、關節疼痛等。胡椒的加入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疼痛。

2. 行氣止痛: 胡椒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對於寒氣阻滯引起的疼痛,胡椒可以起到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因此,止痛丸中加入胡椒,可以起到溫暖脾胃、驅散寒氣、行氣止痛的作用,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止痛丸》的古籍記載主治為「嬰孩內瘹」。「內瘹」一詞在傳統中醫文獻中多指小兒因臟腑功能失調或邪熱內蘊引發的內症,常見症狀如腹痛、煩躁、啼哭不止等,可能伴隨熱象或氣滯表現。而「瘡瘍疼痛」之效,則說明其延伸應用於外症熱毒或氣血壅滯所致的局部腫痛,故本方兼具清熱解毒、行氣止痛之雙重作用。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為主軸

    • 苦寒直折火熱:黃芩、黃連、梔子、大黃協同清泄三焦實熱,尤善治心胃火盛(如煩躁、口瘡)及腸熱便秘(大黃兼通腑瀉濁)。
    • 養陰生津佐制燥性:生地、元參、寸冬(麥冬)滋陰涼血,防苦寒藥耗傷陰液,適用於熱盛傷陰或小兒稚陰體質。
  2. 行氣通絡以止痛

    • 理氣解鬱:柴胡疏肝解熱,木香、丁香、小茴香溫中行氣,緩解氣滯絞痛(如小兒腹脹、腸絞痛)。
    • 活血通經:乳香活血定痛,白芷、辛荑散風通竅,針對瘡瘍腫痛或氣血壅滯之痛。
    • 通利濕濁:蒼朮燥濕,木通利尿,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契合「內瘹」濕熱蘊結病機。
  3. 特殊配伍與劑型

    • 阿片膏為丸:阿片古用作強效鎮痛藥,以少量(藥末2錢配1錢阿片膏)增強全方止痛效果,但需嚴格控制劑量(如「冷水送服」「避熱食」即為減輕其燥熱副作用)。
    • 薄荷、羊草(疑為「羊蹄草」或地方俗名):薄荷疏散風熱,羊草若為清熱解毒之品,則助本方外散內清。

推論整體功效
此方以「清熱瀉火+行氣活血」為核心,適用於熱毒或氣滯血瘀所致的內外痛症。其設計兼顧小兒「易虛易實」體質:

  • 內瘹:可能因乳食積滯化熱或感受外邪,方中清熱藥配行氣藥,可解熱鬱、調氣機。
  • 瘡瘍:苦寒藥清熱解毒,配合乳香、白芷等消腫止痛,阿片膏加強局部鎮痛。

潛在應用邏輯
古醫家或觀察到此類病症多與「熱壅氣滯」相關,故以苦寒瀉火治本,辛香走竄治標,佐以滋陰防止傷正。而「嬰孩」用藥須峻藥緩投(丸劑)、中病即止(1-2丸),反映古人對小兒用藥的謹慎調整。

傳統服藥法


生地5錢,梔子3錢,黃芩5錢,柴胡1錢,黃連1錢,元參5錢,寸冬3錢,大黃3錢,木香3錢,白芷3錢,丁香3錢,蒼朮3錢,木通3錢,辛荑3錢,乳香3錢,小茴1錢,薄荷2錢,羊草3錢。
上為細末,用阿片膏為丸,約藥末2錢,用阿片膏1錢左右,丸如梧桐子大。
酌服1-2丸。但屬瘡瘍疼痛,服之無不減輕。過劑有嘔吐反應。恆用冷水服,服後不食熱飯,以防副作用,如臨睡時服,則可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陰道炎腹股溝疝氣白帶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一。 組成:木鱉子肉、胡椒各等分。 主治:嬰孩內瘹。

止痛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四。 組成:吳茱萸3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檳榔1兩,茴香子1兩。 主治:陰痛不可忍。

止痛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高良薑1兩(新瓦炒乾,爲末),沒藥4錢(别研)。 主治:心脾疼,及心腹脹滿,痛不可忍。

止痛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芸薹子1兩,斑蝥(去翅足)49枚(二味1處,慢火炒深黃色,勿令焦。揀去斑蝥42枚不用,隻用7枚)。 主治:疝氣,小腸氣,並婦人血氣,痛不可忍者。

止痛丸,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生地5錢,梔子3錢,黃芩5錢,柴胡1錢,黃連1錢,元參5錢,寸冬3錢,大黃3錢,木香3錢,白芷3錢,丁香3錢,蒼朮3錢,木通3錢,辛荑3錢,乳香3錢,小茴1錢,薄荷2錢,羊草3錢。 主治:瘡瘍疼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