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豆膏
BA DO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膏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1. 拔毒消腫: 巴豆性峻猛,具有強烈的拔毒消腫功效,能迅速將外敷部位的毒素排出,減輕腫脹和疼痛,適用於癰疽、疔瘡等頑固性腫毒。
2. 促進血液循環: 巴豆的辛辣性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有利於炎症消退,加速傷口癒合。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配製或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豆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發背中央肉死」(即癰疽潰後中心組織壞死)、「惡瘡」、「臁瘡內有毒根」(慢性潰瘍深部腐肉不化)、「久不收斂者」,為外治之法。核心在於「拔毒祛腐」,針對瘡口內有頑固膿腐或壞死組織,阻礙新肉生長。巴豆具強烈腐蝕性,能蝕瘡去腐;豬脂膏(或胭脂膏)潤澤緩衝,防巴豆過燥,兼助藥力滲透。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巴豆(研爛):
- 性味辛熱大毒,古代外用取其「蝕瘡排膿」之效。《本草綱目》載其可「破癰瘍惡肉」,現代觀之,其所含巴豆油成分具強烈刺激作用,能促使局部壞死組織液化脫落,類似「化學清創」。
- 單用一顆,量少而力專,集中腐蝕深部「毒根」(殘存腐肉或異常組織)。
豬脂膏(或胭脂膏):
- 豬脂甘涼潤滑,調和巴豆烈性,避免乾燥刺痛,同時作為基質延緩藥效釋放,使腐蝕作用集中於瘡內而非周邊健康組織。
- 「胭脂膏」古方多含紅花、紫草等活血涼血成分,可能輔助活血生肌,與巴豆一破一養,契合「去腐生新」思路。
治療原理:
此方以「腐蝕」為手段,透過巴豆溶解瘡內壞死組織,打通氣血通道,使後續生肌收口藥能發揮作用。豬脂或胭脂膏緩和刺激性,形成局部「緩釋」效果。適用於潰瘍深部腐肉黏連、傳統清瘡法難及者,屬「以毒攻毒」之峻劑。然須精準施於瘡心,避免傷及周邊。
傳統服藥法
巴豆1粒(研爛),豬脂膏少許(一方用胭脂膏少許)。
調塗瘡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引《經驗良方》。 組成:巴豆1粒(研爛),豬脂膏少許(一方用胭脂膏少許)。 主治:蜈蚣及蟲咬傷痛。
巴豆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巴豆5粒(去殼,生研),蜣螂1枚(去足翅,生用)。 主治:箭鏃入骨,不可拔,無計得出者。
巴豆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巴豆7粒(去皮,研),硫黃半兩(細研),白礬半兩(燒灰),蕪芎半兩,豬脂3兩。 主治:一切疥瘡有蟲,時作瘙癢。
巴豆膏,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七。 組成:巴豆(去殼,炒焦)。 主治:肉死塗之即腐,未死塗之生肌。主治:發背中央肉死,及惡瘡、臁瘡內有毒根,久不收斂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