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聖膏是一種常用於中醫的外用膏方,其中的巴豆具有特殊的藥理作用。巴豆的主要成分是巴豆素,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並具備通便的功能。其性熱、味苦,有助於散寒祛濕,對於治療某些由寒濕引起的疾患特別有效。
在立聖膏中,加入巴豆可以增強膏方的透皮吸收效果,促進藥效的發揮。巴豆還能通經絡,行氣活血,對於瘀血引起的疼痛或腫脹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它還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毒素,改善皮膚的健康狀態。因此,巴豆的加入不僅提高了立聖膏的療效,還擴展了其適應症,使其更具綜合治療的效果。然而,由於巴豆性質較烈,使用時需注意劑量和禁忌,以免引起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聖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纏喉風、喉閉、癇疾」,三者皆屬急重症,尤其「纏喉風」與「喉閉」為咽喉阻塞之急症,特徵為咽喉腫痛、呼吸窒悶,甚則窒息;「癇疾」則與風痰壅塞、痰迷心竅相關。此方外塗或滴鼻,旨在直接作用於患處,以通竅消腫、化痰開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人乳:甘潤平和,古籍載其能「潤燥解毒」,《本草綱目》謂其「補血氣,療目赤痛」。此處可能用以調和諸藥燥性,並助藥性滲透。
- 黃礬(絳礬):性澀,能燥濕化痰、蝕瘡解毒。其收斂之性可減輕黏膜腫脹,或抑制痰涎分泌。
- 白礬:酸寒,強效化痰、燥濕殺蟲,為喉科要藥。《神農本草經》稱其「主寒熱泄痢,陰蝕惡瘡」,外用可收斂消腫,化解痰熱結聚。
- 石膽(膽礬):酸辛寒,具強烈吐風痰、蝕惡肉之功。《聖惠方》多用於喉痹、風痰壅塞,其刺激性可促使痰涎排出,開通喉閉。
配伍推理
- 攻痰開閉:白礬、石膽為核心,一者內斂化痰,一者外透催吐,共逐痰涎;黃礬加強燥濕之力,輔人乳緩和峻烈之性。
- 局部作用:諸礦物藥均具腐蝕收斂之效,直接作用於咽喉腫脹處,可刺破瘀血(配合三稜針)後塗藥,增強滲透。
- 通竅聯動:滴鼻法利用鼻腔與咽喉的解剖連續性,藥力自上而下滲透,緩解喉部氣道梗阻,符合古代「上病下取,外治內應」思維。
此方體現急症外治「峻藥緩用」之法,以礦物藥之烈性破結,佐人乳之潤,形成「消腫不傷正」的配伍邏輯。
傳統服藥法
人乳半合, 黃礬粟大, 白礬棗大石膽豆大。
上為末,綿裹,納乳汁中浸1宿,有味,慢火熬膏,塗口,如鼻瘡,滴入。有腫處,以三稜針刺去血後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聖膏, 出處:《百一》卷十。 組成:巴豆37粒,齊州半夏3-7粒。 主治:纏喉風,喉閉,癇疾。
立聖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張渙方。 組成:人乳半合,黃礬粟大,白礬棗大石膽豆大。 主治:小兒急疳侵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