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煙

巴豆煙

BA DOU Y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煙的組成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在於巴豆具有特殊的藥理性質,能夠有效地發揮其療效。巴豆屬於熱性藥材,具有溫中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在中醫上,巴豆常用於治療寒濕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此外,巴豆中的有效成分如巴豆素,對於某些寄生蟲感染或腫瘤治療亦展現出一定的活性。

使用巴豆製成的煙劑,其煙霧可透過呼吸道迅速進入體內,發揮其行氣通絡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並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肌肉痙攣及疼痛。因此,巴豆煙作為一種外用療法,不僅能增強療效,還能利用煙霧的直接作用快速見效。此方劑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巴豆的特性,以期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巴豆煙」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巴豆煙》為古代急救用方,主要針對「喉閉危急」之證。喉閉屬急症,多因風熱邪毒壅塞咽喉,或痰火、瘀血阻塞氣道,導致咽喉腫痛、呼吸困難,甚則窒息。此時需迅速「開關」通竅,促使氣道暢通,以免危及性命。此方以煙薰鼻,刺激口鼻分泌涎液,反射性鬆解咽喉痙攣,屬「外治取嚏」之法,符合古代「急則治標」的應急思路。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巴豆肉(壓油製法)

    • 巴豆性味辛熱,有大毒,傳統用藥取其峻烈之性,具「開通關竅、逐痰行水」之效。其油脂富含刺激性成分(如巴豆油酸),能強烈刺激黏膜,引發局部充血與分泌反應。
    • 以紙壓取油:古代通過物理壓榨提取巴豆油脂,吸附於紙張。此舉既可濃縮有效成分,又避免直接內服的高毒性風險,轉為外治之用。
  2. 紙捻煙薰法

    • 壓油後的紙張製成捻子,點燃後吹滅,以煙薰鼻。煙霧中的揮發性巴豆成分(如樹脂、生物鹼)隨熱氣上行,直接刺激鼻黏膜。
    • 刺激反射:鼻腔黏膜富含神經末梢(如三叉神經),受刺激後引發噴嚏、流涎等反應,間接促使咽喉肌肉鬆弛、痰涎排出,達到「通關開竅」之效。
  3. 「口鼻流涎,其關自開」之機轉

    • 流涎為人體排異反應,通過大量分泌唾液與鼻涕,稀釋咽喉痰熱,沖刷堵塞之物。
    • 此作用類似中醫「吐法」與「嚏法」結合,透過上部竅道(鼻、口)的刺激,調動氣機升降,解除下部(咽喉)之閉塞。

三、邏輯推衍與應用特點

  1. 急症外治的「簡效」思維
    古代急救受限於條件,善用就地取材之法。巴豆煙避開內服風險,以煙薰快速起效,符合「毒藥外用減毒存效」的原則。

  2. 「上病下治」的逆向調節
    雖病在咽喉,但透過鼻腔刺激,利用經絡聯繫(如肺開竅於鼻,咽喉為肺胃之門戶),間接調動氣血,緩解局部痙攣。

  3. 物理與藥理的協同作用
    煙薰的熱氣可擴張鼻腔血管,促進藥物吸收;巴豆的辛烈之性則加強黏膜滲透,二者協同增強開竅力度。

四、總結

《巴豆煙》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急救智慧,以巴豆之峻藥輕用,結合外治技法,通過神經反射與體液分泌,達開閉通塞之效。其設計兼顧藥性強度與操作安全性,雖今臨床罕用,但對理解古代急救術具重要意義。

傳統服藥法


巴豆肉(以紙壓取油)。
用壓油之紙作捻子,點燈吹滅,以煙薰鼻中1時。口鼻流涎,其關自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煙, 出處:《東醫寶鑑·外形篇》卷二引《丹溪心法》。 組成:巴豆肉(以紙壓取油)。 主治:喉閉危急,宜開關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