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藥錠

YAO YAO DI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4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2%
肝經 22%
胃經 22%
脾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咬藥錠]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解毒、消腫作用。斑蝥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在[咬藥錠]中,斑蝥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皮膚問題。然而,由於斑蝥具有強烈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咬藥錠」方劑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攻積、逐瘀消腫之效。此方劑若以巴豆為君藥,多為治療寒凝血瘀、積滯不通之症,例如寒性腹痛、積食便祕、跌打損傷等。由於巴豆毒性較強,應嚴格掌握劑量及配伍,避免過度刺激腸胃,導致腹痛、腹瀉等副作用。臨牀應用時,需謹慎使用,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主治功效


一切癰疽,無論陰陽新久。

傳統服藥法


白砒末1錢,斑蝥末(去翅足)1錢,巴豆仁1錢(研細膩),老山明雄3錢(研末),硫苦5分(不研),小麥面(量等諸藥之半)。
將前四味研末,合和再研,然後與不研之硫苦攪勻,稱其輕重若干,用小麥面約半量,以水合和勻稱,搓為錠子,長短、大小不拘。
隨用洋鐵片1塊,置炭火上焙乾即成。折視中多細孔是不研硫苦之故。破口小且淺者用少;如深者則用略長,亦不必深及瘡底;破口大,盡填滿,或為末均可。外貼膏藥須較瘡形略寬大。如疔類
必是全身症狀不甚者,乃可專恃,否則須用內服藥先調理,不得先施腐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咬藥錠,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引李仲美方。 組成:白砒末1錢,斑蝥末(去翅足)1錢,巴豆仁1錢(研細膩),老山明雄3錢(研末),硫苦5分(不研),小麥面(量等諸藥之半)。 主治:一切癰疽,無論陰陽新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