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藥錠

咬藥錠

YAO YAO DI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肝經 22%
腎經 22%
肺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咬藥錠]的組成中,包含[斑蝥],主要是因為斑蝥具有強效的解毒、消腫作用。斑蝥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疼痛等症狀。在[咬藥錠]中,斑蝥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消腫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皮膚問題。然而,由於斑蝥具有強烈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咬藥錠」方劑中加入巴豆,主要基於其峻下逐瘀的功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攻積、逐瘀消腫之效。此方劑若以巴豆為君藥,多為治療寒凝血瘀、積滯不通之症,例如寒性腹痛、積食便祕、跌打損傷等。由於巴豆毒性較強,應嚴格掌握劑量及配伍,避免過度刺激腸胃,導致腹痛、腹瀉等副作用。臨牀應用時,需謹慎使用,並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咬藥錠主治「一切癰疽,無論陰陽新久」,其定位為外用腐蝕消瘡之劑。
癰疽屬瘡瘍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其成因多與熱毒、氣血壅滯相關,而陰證(如瘡色黯、腫硬不潰)與陽證(如紅腫熱痛)均可用之,顯見此方強於「拔毒蝕瘡」。尤其針對疔瘡初起、破潰後腐肉未脫者,透過局部腐蝕以去瘀生新,達「以毒攻毒」之效。然須注意,全身症狀明顯者(如高熱、神昏)需先內服藥調理,不可單恃外治,此符合中醫「標本緩急」原則。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方劑組成解析

  • 白砒末(砷霜):性烈大毒,傳統用於蝕瘡去腐,《本草綱目》載其「蝕癰疽敗肉」。現代已知其三氧化二砷成分能破壞細胞代謝,致組織壞死。
  • 斑蝥末:辛熱大毒,具攻毒逐瘀之效,其所含斑蝥素可刺激皮膚發泡,促進局部血行,古用於「破血結,蝕死肌」。
  • 巴豆仁:辛熱有毒,外用能「潰膿殺毒」,《神農本草經》謂其「破癥瘕結聚」,其脂肪油成分具強烈刺激性,可致組織腐蝕。
  • 老山明雄(雄黃):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硫砷化合物可抑制微生物,協同他藥增強攻毒之效。
  • 硫苦(硫酸鎂):未研之結晶混入方中,遇熱脫水形成孔隙(「折視中多細孔」),可能藉物理特性緩釋藥力,或助他藥滲透。
  • 小麥面:為賦形劑,調和諸藥成錠,兼緩和峻烈之性。

2.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 「毒藥腐蝕為主,拔毒透膿為輔」

  • 腐蝕瘡面:白砒、斑蝥、巴豆均具強烈腐蝕性,直接破壞瘡口壞死組織,使膿毒外泄。
  • 協同增效:雄黃解毒,硫苦調和藥性,共成「蝕—毒—透」體系,針對癰疽之「毒壅血瘀」病機。
  • 物理作用:硫苦結晶遇熱形成細孔結構,或使藥錠更易吸附瘡面滲出物,增強引流效果。

整體而言,此方體現古代「猛藥治惡瘡」思想,以毒攻毒,速去腐穢,唯適用範圍需嚴格限定於局部病灶。

傳統服藥法


白砒末1錢,斑蝥末(去翅足)1錢,巴豆仁1錢(研細膩),老山明雄3錢(研末),硫苦5分(不研),小麥面(量等諸藥之半)。
將前四味研末,合和再研,然後與不研之硫苦攪勻,稱其輕重若干,用小麥面約半量,以水合和勻稱,搓為錠子,長短、大小不拘。
隨用洋鐵片1塊,置炭火上焙乾即成。折視中多細孔是不研硫苦之故。破口小且淺者用少;如深者則用略長,亦不必深及瘡底;破口大,盡填滿,或為末均可。外貼膏藥須較瘡形略寬大。如疔類
必是全身症狀不甚者,乃可專恃,否則須用內服藥先調理,不得先施腐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咬藥錠,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引李仲美方。 組成:白砒末1錢,斑蝥末(去翅足)1錢,巴豆仁1錢(研細膩),老山明雄3錢(研末),硫苦5分(不研),小麥面(量等諸藥之半)。 主治:一切癰疽,無論陰陽新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